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25 21:00:3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George A. Akerlof提出,主要分析了市场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控量对于交易的影响。

由于在交易中,供需双方的信息掌控量是不对等的,拥有较为完全信息量的一方在市场交易中会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对交易各方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使经济效率放缓。

根据George A. Akerlof(1970)的柠檬市场理论,一切纠纷和市场问题本质上都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充分容易误导投资者,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23]。

Stiglitz和Weiss(1981)对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理论提供了分析框架。

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向选择,认为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是导致信贷配给不均的根本原因[24]。

George A. Akerlof、Stiglitz和Weiss三人的理论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其研究成果改变了经济学家对市场功能的看法,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经济体制。

张维迎(1996)认为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他将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问题,事后信息不对称产生道德风险[1]。

2.信息不对称与银行风险的关联分析Williamsan(1987)对非对称信息的分析主要是从监督和管理产生的费用角度出发的,是基于费用与利润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利用非对称信息从费用角度解释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2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