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全息在非线性成像领域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25 21:03:41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全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诞生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及光学的计算全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了解和应用,在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发挥着它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计算全息技术最早由Kozma和Kelly于1965年提出,Brown和Lohmann等人为计算全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空间滤波器和计算机的结合生成中成功地运用了通讯理论中的抽样定理,同时在1966年制作出了世界上首张二维计算全息图。

[1]利用计算机,通过计算绘制出全息图,这样利用非真实光路干涉制作全息超晶格的方式称为计算全息。

计算全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由于计算全息图像能够记录光波的振幅相位,将综合复杂的物面信息再现,也不需要实物存在,因此它具有相当强的适用性。

而非线性光学作为现代光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自全息技术面世以来,也有不少人尝试将其与计算全息技术相结合,也从理论或应用方面获得了许多成果,无论是重回到初始的电子束流控制的研究中的全息技术,或是参与声波、表面波的波前调控研究中的全息技术,[2-8]又或者是基于液晶技术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立体动画全息技术。

作为非线性全息技术的载体,超晶格常常被结构的最小像素尺寸所限制。

现有的室温极化工艺制备的超晶格单畴区域尺寸约为微米量级,严重降低了调控过程中的分辨率,从而影响了成像的效果。

得益于液晶控制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即时可控的波前调制器件在全息成像领域中出现,即液晶空间光调制器。

[13,14]其中的原理是利用像素阵列中液晶分子在电驱动信号下呈现不同的晶态取向,从而获得透射光或反射光的振幅相位的调制作用,最终实现空间光场分布的任意调制。

由于非线性全息中参考光不能在真实空间稳定传播的特殊干涉机制使得非线性全息均属于计算全息的范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