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g-C3N4/TiO2界面优化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27 22:18:1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前言随着化石燃料的快速消耗,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化石燃料的消耗不可避免的向环境排放有害废弃物。

因此,寻找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太阳能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能源选择,太阳能的利用正越来越多得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有效的利用太阳能,人类正广泛的研究并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

目前为止,已开发出的光催化剂大概可分为三大类: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如:TiO2、ZnO、CdS等),非金属半导体(g-C3N4、红磷等)金属半导体(如BiMoO6、Ag3PO4等)。

1972年,Fujishima和Honda[1]合作报道了TiO2电极在紫外线(UV)下进行光催化水分解研究,是光催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在之后的数十年中,光催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但是传统的半导体催化剂难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而导致太阳能利用率低。

为了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如何研制新型的可见光响应性的光催化剂已经成为光催化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各种半导体催化剂中,TiO2作为光催化产氢和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代表性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医疗、环境净化和清洁能源生产等众多领域。

但是由于TiO2的禁带宽度仅为3.2eV,而且主要为紫外光区响应,而太阳能到达地球表面,紫外光区只占3%,所以其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很低,这一缺点很大程度上阻碍了TiO2在光催化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