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01 21:08:56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引言普惠金融自诞生以来的基本目的就是让社会上每个需要金融服务的人获得到应有的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长久发展。

然而商业银行推行的传统普惠金融有准入门槛高、可获得性低、成本高等等缺点,这使得一些落后的贫困地区以及部分小微企业在发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掉队。

而数字普惠金融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覆盖地区不全、可获得性低、操作不便等问题,更好地助力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打破传统金融信息的垄断,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了交易成本,可成功惠及偏远农村及贫困地区,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推动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进行了研究,有对普惠金融本身的研究,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有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以下为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和意义2005年,普惠金融这个概念首次在联合国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会议中被提出,大量学者对此纷纷展开研究,国外对普惠金融的定义要比国内早的多,可以说国内对于普惠金融的概念理解就是借鉴于国外。

联合国在2006年出版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是:将金融服务平等地惠及到所有需要被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尤其是那些较为贫穷的地区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

在同一时间,世界银行(2006)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是指:在一个地域或者国家,每一个处于劳动年龄的人都有获得便利、低成本的高品质金融服务的权利。

国外学者Lyman(2010)认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以为贫穷人口提供更为方便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积。

Gautam Ivatury(2011)认为,普惠金融与商业银行结合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对于商业银行和需要服务人群来说是一个双赢举措。

在引进外国对于普惠金融研究的基础上,焦瑾璞(2006)成为我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的第一人,他在亚太地区的小额信贷论坛上具体解释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它对小额信贷和金融的延伸发展,但它不仅仅只是针对弱势群体,也应该要覆盖社会的各个部门,为社会提供一条龙的可持续发展性金融服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