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分子配体构筑的3D RE-MOFs合成及发光性质文献综述

 2021-11-01 22:15:23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引言1995年,随着美国著名的化学家Yaghi[1]在世界著名杂志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elective binding and removal of guest in a micr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的文章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名称就从此诞生。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种新型的多孔骨架材料,它是由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通过自组装过程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的三维网络骨架的晶体材料[2]。

MOFs材料可变的金属中心及有机配体导致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

MOFs材料金属中心的选择几乎覆盖了所有金属,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镧系金属等。

目前稀土金属有机框架主要的合成方法有水热合成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合成法以及超声合成法等。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吸附,分离,催化,荧光传感等领域备受关注。

作为MOFs材料的研究特点之一,稀土配合物以其独特的发光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

2.稀土元素及发光机理2.1 稀土元素稀土元素(rare-earthelement)又称稀土金属,是由位于元素周期表ⅢB中原子序数为21的钪(Sc)、39的钇(Y)以及57~71的镧(La)~镥(Lu)(镧系元素)等17种元素组成的金属大家族,简称稀土(常用RE表示)。

2.2 稀土元素发光机理稀土离子具有独特的电子层结构,其基态与激发态都为4 fn电子构型,在能量传递过程中由于fn轨道被外层的s和p轨道屏蔽,来自fn组态的能级跃迁就会呈现一系列线状谱带(其中f-f跃迁呈现窄的线状谱带,f-d跃迁呈现宽的线状谱带),且激发态具有相对长的寿命和高的量子效率,4f电子可任意分布在7个4f轨道之间而产生各种光谱项和能级,发射紫外、可见光到红外光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这些是稀土离子发光的独特优势。

但直接使用稀土盐类或氧化物会使发光效果不稳定,因为稀土涉及到的4f层间的f-f跃迁是宇称禁戒的,跃迁过程中引起的紫外光区(200~400 nm)的消光系数很小,对紫外光吸收弱,导致稀土离子发光效率较低,所以在发光材料中稀土离子大多是以掺杂或配位的形式发挥作用[3][4][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