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008年汶川8.0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均证实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具有巨大的活动性,并且使龙门山地区成为地球学研究的焦点之一[1]。
在青藏高原东边界,高原块体向东运移遇到相对较硬的华南块体的阻挡,形成了高出四川盆地4000m的龙门山,山-盆构造地貌反差强烈,是青藏高原周边地形梯度变化最大的地区[2]。
龙门山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
龙门山断裂带由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后山断裂带组成,3条断裂带均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能力。
龙门山断裂带的动力学演化模式是多阶段、多层次滑脱、深层控制浅层的陆内俯冲模式[3],罗志立等[4]称之为C-型俯冲模式。
该断裂带呈叠瓦状向四川盆地内逆冲推覆[5],全长500多公里,宽30-50公里,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构造。
前人已从地形地貌、构造演化历史等多方面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存在明显分段性质,龙门山断裂带由北向南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
研究区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包括了后山断裂的汶川茂汶断裂、中央断裂的映秀北川断裂、前山断裂的灌县江油断裂[6]。
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龙门山断裂带的3条断裂上均已发生过M6以上的中等强度地震并且据分析推测龙门山断裂带近几十年来已进入地震高发期,3条主断裂均具备发生更大强度地震的潜在危险[7]。
由龙门山造山带磁异常的分布和该区地震活动界带可见,汶川MS8.0大地震及7万余次余震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系的中段[8],并且近期GPS观测数据结果揭示,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的地壳运动速率由地震前的0.3~7mm/a,提高到4~57mm/a,分析认为在观测期内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正处于一个震后应力释放期,这种应力释放可能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影响着龙门山断裂带现今的活动性,今后一段时间龙门山断裂带可能仍处余震的高发期,需引起关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