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无序富锂氧化物电极材料的氟掺杂及储锂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04 20:59:28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前言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Yoshino构建的以钴酸锂为正极,石油焦为负极的新型二次锂电池,首次被命名为锂离子电池并申请了专利。

基于这项专利,索尼公司在1991年制备了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 从此锂离子电池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1]。

锂离子电池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并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对于锂离子电池,在考虑其发展前景时,人们主要关注的几个主要因素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功率密度、安全性、成本显而易见。

如今,智能手机越做越薄,续航能力逐步提升,应用功能也更加智能化和多样化,这离不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便携电子产品逐步实现的轻薄化和小型化、快速充电技术的兴起、电子产品价格的亲民化趋势,此外还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等,都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显而易见,为离子提供脱出和嵌入通道的电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所在。

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类由于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性能及其晶体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大小和循环性能,因此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备受关注[2]。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充放电过程中,材料与电解质有很好的电化学相容性,且在全充满锂离子状态下保持电化学稳定性;二是具有较好的电极过程动力学性能;三是具有锂离子嵌入脱出的完全可逆性能[3]。

目前正极材料主要包括层状、尖晶石型和橄榄石型三大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