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壳聚糖-纳米金复合膜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07 22:28:08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title}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title}

文 献 综 述

1前言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图1)。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各种生物传感器有以下共同的结构: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膜)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传感器),二者组合在一起,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


图1 生物传感器示意图

壳聚糖(chitosan)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其化学结构如图2所示。壳聚糖是天然生物高分子甲壳素的衍生物,具有可降解性、良好的成膜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很好的化学修饰能力等性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中作为酶、抗体等生物大分子的固定材料。

图2 壳聚糖的化学结构

金是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之一,但是纳米级的金粒子却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早在1857年,Faraday用磷将AuCh-水溶液还原,得到了呈深红色的金纳米粒子胶体溶液,这一现象打破了人们对金颜色的认识。1908年,Mie对金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进行了解释,通过求解Maxwell方程对球形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进行了定量描述。正是因为金纳米粒子具有比表面积大,生物亲和性高的特点,使其在生物传感器、光化学与电化学催化、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来,基于金纳米粒子在发生吸附后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峰会发生红移这一性质,对担载金纳米粒子的DNA及糖类分子进行研究,发现其在免疫、标定、示踪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金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催化氧化反应中有着很高的催化活性,而担载金纳米粒子后,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极大提高。

2. 基于壳聚糖-纳米金粒子复合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2.1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2004年陈洪渊院士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的加人量不断增多,氧化电流不断增高,在7s内达到了稳定响应状态的95%。在葡糖浓度为5.0 mol/L~2.4 mmol/L范围内,该传感器呈极好的线性响应,而且其检测下限仅为 2.7 mol/ L [1]。2007年邹小勇等获得了检测下限为 0.2 mol/ L、检测线性区间为0.001~7.0 mmol/L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2]。此外,徐静娟[3]、陈强[4]、朱俊杰[5]等也都对基于壳聚糖-纳米金粒子复合材料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基于两个方面的技术基础:第一,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葡萄糖的定量测定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和食品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分析方法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对血糖分析技术的需求,促进了葡萄糖酶分析方法建立;第二,1954年,Clark建立了氧电极分析方法。1956年又对极谱式氧电极进行了重大改进,使活体组织氧分压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并首次提出了氧电极与酶的电化学反应理论。根据Clark电极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科学家纷纷开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食品分析、发酵控制、临床检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3为葡萄糖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3 葡萄糖传感器示意图

2.2 H2O2生物传感器

对于H2O2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近两年内。2008年袁若等获得了检测线性区间为1.410-7~6.610-3 mol/L的H2O2生物传感器,当信噪比为3时,其检测下限为4.510-8 mol/L[6]。在同一年,邹小勇等也开展了有关H2O2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工作[7]。在早期研究工作中,Esurn等用硼氢化钠还原了金离子,并将壳聚糖吸附在金粒子上,用自旋捕捉技术检验了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比抗坏血酸抗氧化能力高80倍[8]。周庆美等人用壳聚糖-纳米金复合膜固定血红蛋白分子,制备了高灵敏度过氧化氢传感器[9]。其他相关研究工作还有许多[10,11,12],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3 免疫传感器

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及H2O2传感器不同,免疫传感器的构造是将抗体结合到电极表面实现的,结合抗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该传感器的检测对象十分广泛,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如图4所示。从沈国励教授的人血清白蛋白抗原传感器[13]到袁若教授的癌胚抗原传感器再到俞汝勤教授的日本血吸虫抗原传感器[14],不胜枚举。近年来,壳聚糖-纳米金粒子复合材料在免疫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有很多。汤俊琪等人在玻碳电极表面修饰壳聚糖和纳米金,以纳米金对抗体等生物分子的良好亲和性,固定酪蛋白抗体制得酪蛋白免疫传感器。该免疫传感器制作简单,成本较低,操作方便,可应用于牛奶质量和非乳蛋白掺杂使假的检测[15]。杨光明等人采用电化学法,在低电位下壳聚糖与氯金酸混合为电解液,直接共沉积,制备金-壳聚糖纳米复合膜修饰的电极,并用此膜成功固定了人类绒毛促性腺素抗体,研制成无电子媒介的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在人类绒毛促性腺激素为0.2~100 mIU/m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检测限较低[16]

图4 免疫传感器原理

2.4 其他方面的应用

除了能检测葡萄糖、H2O2及作为免疫传感器应用外,基于壳聚糖-纳米金粒子的生物传感器还能够实现诸如药物敏感性比较、农药检测、重金属检测、酚类化合物的检测等。杜丹等采用乙酞胆碱醋醉构造了生物传感器,用于不同阿尔茨海默氏病治疗药物的药性检测,以选择出最有效的治疗药物。随后,杜丹等还采用乙酞胆碱酷酶构造出了有机磷杀虫剂生物传感器。此外还有将壳聚糖包覆于纳米金粒子上,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以自组装方式获得了包含酪氨酸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痕量酚类化合物的检验[17]

3. 展望

基于壳聚糖纳米金粒子的生物传感器研究报道多集中在近几年内,而且国内的研究学者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纳米金粒子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简单易制的特性而被广泛研究,而壳聚糖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与酶及纳米金粒子等的良好结合能力而成为构造生物传感器的首选基体材料。在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电极的构造过程中,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电极结构,使用层一层复合技术以及添加碳纳米管或纳米金丝的方法,构造出的电极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检测极限。进一步改变酶的品种,能获得适应不同检测环境和检测物质的生物传感器。通过回顾生物传感器在近几年的发展后,可以大胆地预言,今后的研究工作将会在提高生物传感器结构稳定性及扩大检测物质的范围方面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 Luo X L, Xu J J, Du Y, et al. A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chitosanglucose oxidasegold nanoparticles biocomposite formed by one-step electrodeposition[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4, 334: 284.

[2] Tang Q Y, Kan Y M, Li Y G, et al. Ferroelectrie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Nd/V co-doped Bi4TiO12 ceramics[J].Solid State Conmmun,2007,142:l.

[3] Du Y, Luo X, Xu J, et al A simple method to fabricate a chitosan-gold nanoparticles fil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lucose biosenor[J]. Bioelectrochem,2007,70:342.

[4] Rachna S,Bhattacharyya S,Gupta S M.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ac-conductivity analysis of Bi3.25La0.75Ti3O12 ceramic using impedance spectroscopy[J]. Phys Chem Solids,

2007,69:822.

[5] 陈小兵,朱骏. 掺杂和共生对层状钙钦矿铁电材料剩余极化的影响[J].物理学进展,2006,26(3-4):482.

[6] Chen X Q, Qi H Y, Qi Y J, et al. Ferroelectric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smuth neodymium titanate ceramics prepared using sol-gel derived fine powders[J].Phys Lett A,2005,346:204.

[7] Du D, Ding J, Cai J, et al. One-step electrochemically deposited interface of chitosan-gold nanoparticles for acetylcho-linesterase biosensor design[J].Electronanal Chem,2007,605:

53.

[8] Esumi K, Takei N, Yoshimura T. Antioxidant-potentiality of gold/chitosannanocomposites

[J].Colloids Surf B:Biointerfaces,2003,32:117.

[9] 周庆美, 谢青季. 纳米金-壳聚糖-血红蛋白/普鲁士蓝/金电极检测过氧化氢 [J]. 化学传感器, 2008, 28: 30-33.

[10] Macedo Z S, Hernandes A C. A quantitativeanalysisof thelaser sintering of bismuth titanate cermics[J].Mater Lett,2005,59:3456.

[11] 冯斌, 肖定全.TGG和RTGG在压电陶瓷方面的研究进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438.

[12] Allahverdi M, Jadidian B, Ito Y. Fabrication of bismuth ti-tanate componentswith oriented microstructures via FDC and TGG.IEEE,2001:385.

[13] Zhang S, Wu Z, Guo M, et al. A novel immunoassay strate-gy based oncombinationof chitosana and a gold nanoparticlelabel[J].Talanta,2007,71:1530.

[14] Lei C, Gong F, Shen G, et al. Amperormetricimmunosensoor for schistosoma japonicum antigen using antibodies loaded ona nano-Au monolayer modified chitosan-entrapped carbonpaste electrode [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3,96:582.

[15] 汤俊琪, 庞广昌, 梁新义, 等. 基于壳聚糖-纳米金修饰的酪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制[J]. 食品科学, 2011, 32: 280.

[16] 杨光明, 徐国良, 李羚, 等. 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金-壳聚糖纳米复合膜修饰电极及其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J].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2: 695.

[17] 刘志敏,李志成,沈国励,等.基于胱胺/壳聚糖/酶标纳米金自组装的的酪氨酶传感器的研制 [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756.

文 献 综 述

1前言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图1)。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各种生物传感器有以下共同的结构: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膜)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传感器),二者组合在一起,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