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07 22:28:1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及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来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自主研发活动;二是通过开放获得国际技术溢出。但是,研究也表明,FDI(外商直接投资,又称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形式。但是,研究也表明,FDI的溢出效应并不是自动产生的,这取决于东道国是否能识别、消化、吸收FDI的技术溢出,即东道国是否具有一定的外部技术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点做出客观分析。

考虑到东道国对外部技术吸收能力有各方面因素,本文从选取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自主研发能力(包括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力资本水平),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为例,研究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对FDI技术溢出的影响。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当前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等随着FDI的兴起在世界各地交流和传递着,与此同时,FDI技术溢出也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此广为关注。

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生产率增长及经济增长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P.Romer和R.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人们对经济增长相关因素又有了崭新的观察和解释视角。这一新理论突出贡献在于通过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其中特别强调了技术扩散对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有关FDI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已经比较充分。MacDougall早在1960年研究FDI的福利效应时,就开创性的分析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随后Caves(1974)利用澳大利亚的制造业数据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BlomstromWolff(1989)正是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的生产率水平存在趋同现象。KoizumiKopecky(1977)将技术的溢出效应大胆地引入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模型,构建了一个国际资本长期流动的模型,用于研究FDI对一国经济增长影响的长期研究。

Haddad和Harrison(1993)利用摩洛哥的数据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对本土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溢出效应。同样的,Aitken和Harrison(1999)利用委内瑞拉数据的研究结果读出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即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相关关系。Djankov和Hoekman(2000)与Konings(2001)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资抑制了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结论。

然而,随着FDI从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迅速地发展,我国学着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关注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遗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绝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为计量经济研究,或者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分析。何洁(2000)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部门对中国工业部门的溢出效应,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中中国的工业部门的市场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适用与何洁相同的方法,陈斌等(2000)利用1990-1998年江苏省工业部门的市场的相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其中也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沈坤荣、耿强(2001)通过一个由内生增长模型推导而得到的计量模型,利用中国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和内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明FDI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是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名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谢建国(2006)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溢出效应。颜鹏飞、王兵(2005)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近年来,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路径也变得多元化,从一开始研究FDI对东道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发展为研究行业内溢出、行业间溢出、特定行业的溢出与基于吸收能力的溢出等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