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花插-四时四景文献综述

 2021-11-15 21:24:08

一、引言:

花插,一词始于明代。明正德年间流行的器皿呈圆球形,或梅花筒形,或鼓式,顶部开有六个小圆孔,器身饰青花地白缠枝莲纹、栀子花或青花缠枝花,有的器物上堆贴露胎的四兽面装饰。在明代很多家庭都有花插艺术品。清代继续烧造,器型略有变化,品种更加丰富,有仿哥釉、粉青釉、天蓝釉等多种。有“花囊”之称,以单色釉品种为常见,以雍正、乾隆时制品为最佳。

随着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家居环境的温馨与情趣,对家居软装中“画龙点睛”的家居陈设品,也就有了更多的希冀和要求。花插是消费者喜爱的家饰,在市场上有很多品类,这些品类的共性特点就是采用玻璃、陶瓷、塑料等硬质材料[1]

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融入作品,再与现代思想工艺的结合,以四时四景为主题,将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陶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最开始的时候陶瓷只是单单的一种用来放东西的器具,慢慢到后来就成为了艺术品,之后也越来越流行收藏陶瓷,特别是花瓶。[2]

如今花瓶起源已无从确认,但早在在石器时代、陶器时代,当进化中的人类对植物有了认识,并开始利用器皿的时候,就具有了花瓶的雏形。当时的人类发现了植物、花草具有的食用、药用或观赏功能之后,自然而然的便利用器皿来装,养植物。[3]

花插的造型有很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尖底瓶,成为了仰韶半坡类型最具代表的器物之一;隋唐石器流行传瓶即单口,目前仅有两件;唐朝开始因为谐音“福禄”葫芦瓶开始被民间所喜;唐至五代流行多角瓶,此器型是由三国两晋的谷仓罐演变而来。喻有“五谷丰登”之意;唐宋时期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的盘口瓶流行起来[4];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北宋时创烧了一种叫玉壶春瓶,因玉壶先春而得名;北宋创烧了梅瓶,因口小仅容梅之而得名;贯耳瓶流行于宋代;起弦瓶宋代诸多窑都有烧制;多管瓶,是冥器,流行于宋;洗口瓶流行于宋;琮式瓶是仿新时期时代的一种瓶型,最早见于南宋;[5]仿秦汉时期的蒜头瓶始于宋流行于明清;瓜棱瓶流行于宋辽;花口瓶唐朝已有烧制并流行于宋金;辽代典型的器型是盘口长颈瓶;辽金的陶瓷典型之一是鸡腿瓶,多为游牧民族使用;连座瓶流行于元代;钧窑连座双耳瓶堪称连座瓶的代表;扁腹绶带葫芦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型,盛行于永乐、宣德,至明末不再出现;另外,天球瓶也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型;明宣德年间创烧四方倭角瓶;壁瓶始见于明代宣德年;明嘉靖年流行的是活环瓶;由于“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顺治和康熙年间民间盛行筒瓶;胆式瓶始于万历流行于清;明中晚期流行六方瓶;雍正乾隆时期橄榄瓶也较为常见;锥把瓶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棒槌瓶多为康熙民国所烧;形似纸槌的纸槌瓶多见于康熙朝;菊瓣瓶是康熙独特的器型之一此外还有柳叶瓶、观音尊;赏瓶由雍正朝创烧。

元朝时,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欧洲第一只瓷瓶,此后的四百年间,瓷器在欧洲引发了疯狂的痴迷和收藏热。瓷器在当时被称作「白色的金子」,成为了中国最神秘的一种技艺。当时的欧洲上至王侯贵族,下至传教士、炼金师、商人或冒险家,人人竞相想方设法获取制瓷的秘方。据说在1708年1月15日,一个炼金术士在德国距离德累斯顿不远的迈森(Meissen)用高岭土烧出了第一块欧洲瓷器。这一天,后来被视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1710年1月23日, 奥古斯特大帝用拉丁文、德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发布最高敕令,宣布他们掌握了烧制瓷器的专利,并成立迈森皇家瓷器厂。1794年,英国人发明了骨瓷,成品比完全用瓷土烧制的瓷器更轻巧、更强韧、更致密、更细腻。但加入骨粉的话,烧制过程中瓷器更容易破碎,成品率更低,因此骨瓷在瓷器当中也一直占据高端地位。现今欧洲人占据着世界高端瓷器市场的90%,其余被美国和日本瓜分。外国称花插为桌上的艺术,外国对于插花以及花器一直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多不胜数的艺术家们加入到了花插的设计行列中来,近年的米兰设计周的新作就是将花插作为创作对象,进入众人视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