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pplication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to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文献综述

 2021-12-11 20:52:15

附页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语言习得机制并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二语习得。其中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提出的监控理论最为著名,而输入假说则是该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说之一。输入假说试图解释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也就是说,输入假说是克拉申对二语习得过程的解释(Ellis, R. 1999)。输入假说主要有四个特点:可理解的输入、相关且有趣的输入、非语法程序安排的输入和大量输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输入假说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结果。

2.输入假说在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Harmer, J. (2010)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平衡活动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利用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使ESL学生看到语言的“使用”,使学生产生语言习得的动力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Mowry, R. G. (1989) 出于对学习者表现更严格的问责制的考虑放弃了以前使用的大部分常用的教学法,重新开始寻求对课堂教学结果有益的教学方法。他依据克拉申“i 1”输入假说(可理解性输入)为指导,利用对话、图片说服性地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就最后的期末成绩而言并未发现学生有突破性的进步。

汪虹(2016)以克拉申输入假说中的可理解输入特点为理论指导,构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英语段落写作,分阶段有重点地掌握段落写作要点。他将段落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主题句的写作,此阶段是i 1,其次是段落的连贯衔接教学,该阶段在主题句写作顺利习得后,则该阶段可被认为是(i 1) 1,最后是语言表述教学,在前两个阶段习得之后,则是(i 1 1) 1,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相辅相成,从理论上可以促进段落写作水平的提高。

薛丹(2016)就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效实施听力教学以及如何更好进行可理解输入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于2016年对高二非英语特色班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以克拉申为理论依据指导的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听力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