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Co/Mo双金属硒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25 16:00:03

全文总字数:5486字

文献综述

锂离子电池在便携式设备、电动汽车、大规模电站储能等领域有着规模化应用,但是人们开始对有限的锂电池原料资源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锂离子电池需求感到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未来进一步的广泛应用。

钠和锂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且钠资源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故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用于大规模储能的可替代储能技术之一。

近年来,对低成本储能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加入到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探索的事业中来,钠离子电池以可观的速度在近10年内快速成长[1]。

但钠离子也有着半径较大、体积变化大等问题,寻找具有高容量、长期循环稳定性、高安全性和合适的电压平台的正负极材料是目前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最大挑战。

图1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组成与人们熟知的锂离子电池基本是相同的,其组成部分主要包含: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集流体、粘结剂、导电添加剂、和封装材料[2]。

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充电的过程中,钠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处发生电荷转移,进入电解液,然后扩散至负极与电解液界面处,再次发生电荷转移过程,最后嵌入负极中,就完成了充电过程,此过程将电能转化成了化学能,放电过程与充电过程相反,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换。

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循环往返迁移,因此钠离子电池也像锂离子电池一样,可以被称为是摇椅电池[3]。

在钠离子电池系统中,电极材料是决定其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但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石墨,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可逆比容量却不足50 mA h g-1,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