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5846字
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
--以江苏省阜宁县为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不再契合现实,我国农村养老模式正逐步从家庭养老过度到社会养老。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不同的需求,人们对养老的观念不同,因此其模式也不同。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农村养老模式选择问题,也在不断探索农村养老模式的最优化问题与对策。
- 农村养老背景
1.1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研究
农村养老的现状主要是老龄化问题突出,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功能被削弱,对传统土地保障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以及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困难。
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杨清哲(2013)从生育率、死亡率、人口迁移三大方面入手,研究老龄化,用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贝弗里奇的福利计划、博登海默的社会公平理论这四个理论来研究养老保障体系,得出结论要建立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养老方式优势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1];邱静(2020)以江西省为例,基于五普、六普的数据,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模型对人力资源的空间线性配置进行研究,并对老龄化做了一定的预测与对策分析[2]。
农村养老对传统土地保障的依赖性减弱,但土地仍是重要的因素。战歌(2016)通过人口统计数据,地区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从一般因素和非一般因素(即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因素)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了土地流转对农村对农村杨咯啊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补充机制[3];朱桂丽、孙前路等(2018)利用微观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分析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情况及流转行为对农牧民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得出结论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能够促进农牧民养老方式由家庭走向社会[4]。
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普遍偏低,其中包含政府、个人以及各金融机构的影响。王文丽、王秀萍等(2020)运用三阶段DEA、回归分析等方法,考察了政府干预对农村商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并研究了信贷规模的中介效应、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等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5],分析了金融机构对农民资金使用的影响;王珂瑾(2013)研究了政府在农村保障中的责任,提出了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完善“老有所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