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155字
基于戏曲文化的智能玩具设计分析
摘 要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今社会却逐渐衰落,为保护其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根据当代人的需求进行创新再设计,以发扬传统文化,促进戏曲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本文从玩具设计的角度进行设计研究,指出了基于戏曲文化设计智能玩具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了如今戏曲玩具的市场情况及青年用户群体特点,阐明了基于戏曲文化的智能玩具设计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戏曲;智能玩具;青年
1 绪论
课题研究的背景
戏曲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的篇章,20世纪以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当时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塑造和反映大众想象力方面,其力量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和电影一样强大(Goldman 2012)。[1]其传承久远、内涵深厚、极具艺术价值但又因不符合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传播范围局限等种种原因,在当今处于一种逐渐衰落而为国家大力发扬的特殊时期。中国戏曲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受众少、传承艰难、政策扶持力度有限。[2]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尤其以快餐式的娱乐为大众追捧的主流,人们的审美取向大大不同以往,[3]由于戏曲表演有其固定的程式,观众在欣赏戏曲时需同演员达成某种默契,运用大量想象配合演员表演,从而实现双方的顺利交流。但观众的审美观念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会随社会的发展发生改变。[4]戏曲的唱词、服装、舞蹈、杂技等跟现代生活的距离、程式僵化导致了原本的大众艺术走到了如今曲高和寡的尴尬地位。[5]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主题是人,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付出,这同样与如今功利化、商业化的社会不相容,人们没有耐心了解戏曲,甚至无法理解戏曲,更谈不上喜爱或欣赏戏曲文化;另一方面,当代教育改革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大都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过去社会技能的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或亲子相传,尤其戏曲艺术需从小苦练,而如今人们接触的行业选择更多,戏曲艺术家的后代另择别路、而普通大众又没有机会深入接触戏曲从而导致戏曲文化后继无人、青黄不接。国家一直在政策上扶持戏曲文化,但由于戏曲种类种类繁多不仅有京剧、豫剧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种,还有楚剧、淮剧等传播范围狭小的地方戏,新时代以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导的剧种普查工作,在2017年底完成的统计数据表明,至今中国仍然有348个活态剧种驻足于中国人的生活,至今有上万个国办、民营乃至民间的表演团体,[6]政策无法兼顾,加之以上叙述的传统戏曲特质,主流剧种尚且在艰难发展,更遑论一些只在一城、一乡之地流传的地方剧种。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如今社会需要发扬传统文化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的文化自信、增强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需求。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表演艺术。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众多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都凝聚其中,展示出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文化的大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7]
当代的玩具种类丰富,但结合戏曲文化的智能玩具,尤其是针对年轻群体或老少皆宜的智能玩具设计并不多见,而将文化融入玩具设计,在游戏中陶冶情操、体悟情怀,这正是大有探索价值的传播文化的途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