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巢问题下的的青年共享公寓方案设计文献综述

 2022-01-02 22:19:36

全文总字数:4736字

共享公寓文献综述

随着共享概念的火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在中国的流行,共享的概念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其实共享概念早已有之,传统社会朋友之间借书、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共享形式。

当代社会,人们并非离群索居,却孤独常如影随形。在陌生繁华的城市里,很多青年人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模式让他们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没有交往很深的亲人、没有能谈心的朋友。一些“空巢青年”周末反而想念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没有那么孤独,每天庆幸自己可以加班到很晚,不用忍受回去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和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时间反而过得快一些。有人尝试在休息的时候追剧来转移注意力,有人尝试去看展览、看电影,但这种孤独转移法反而增加了他们内心的沮丧和孤独。另一些年轻人意识到自己应该离开房门去结交一些新朋友,可是总是缺乏行动力,下班之后每个人都紧闭房门,很少能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孤独影响着“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但我们的情感需求从来没有改变过。

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超过3100万热独居,超过成年人口的1/7,在瑞典斯德哥尔摩,50%的房子是一个人居住,就连自古崇尚“阖家”理念的中国如今也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根据调查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新增4800万的独居家庭。

为了解决人际交往日渐冷漠的现实问题,一种被称作“共享公寓”的新型公寓诞生了,并在全世界流行了起来。“共享公寓”可以说是在当今社会中重新联系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国外关于共享公寓空间设计理论、关注角度

1.1国外关于共享公寓空间的设计理论

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波特曼以其独特的旅馆空间成为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他以创造一种令人振奋的旅馆中庭,“共享空间”而闻名。他在《波特曼的建筑理论和事业》一书中这样阐释:“共享空间之概念,是根据人们要求从封闭空间中解放出来的需求而提出的。如果一个空间发生比较多事情,当你从一个地区出去能意识到其他活动正在进行,你就能从精神上获得自由。”他认为共享空间作为一种建筑手段,即有“动”的一面,又有“静”的一面,波特曼试图以心理学的观点去研究人与建筑平面和空间的关系。他的设计哲理是基于对人们在公共空间内活动的观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