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感知的群体差异研究——以新疆那拉提景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2-01-06 21:37:09

全文总字数:5184字

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感知的群体差异研究——以新疆那拉提景区为例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人类居住环境质量恶化、环境意识觉醒和传统旅游业的生态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态旅游景区既是旅游游览观光的对象,同时也承担着游客的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的功能。而景区环境教育是否发挥,要通过了解受众的感知才能得到证实。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环境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学者致力于环境教育研究,但很多情况下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因此探究不同类型的游客对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的感知特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讨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提升策略和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概况:以“旅游环境教育”为关键词在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数字图书馆网,中国知网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 上可搜到相关文献340条相关文献,其按来源分类:学术期刊216篇、博士学位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73篇、国内会议论文6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重要报纸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游客差异

  1. 基本概念界定
  2. 生态旅游:国外是生态旅游的起源地,因而国内起步较早,生态旅游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并对其进行了阐释,生态旅游定义为常规旅游的一类,旅客可以在自然环境中体验文化和欣赏自然风光。在国内概念解读方面,王献溥1993年首次阐述了Ecotourism的中文释义,即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1]。卢云亭(1996)对生态旅游界定为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2]。郭来喜(1997)认为,生态旅游具有6大属性(自然、独特、文化、高雅、参与、持续)特征[3]。

2、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一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47年,是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1970

内华达会议上第一次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作了阐释,即环境教育是认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培养人们理解和评价人及其文化、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态度和技能,在有关环境质量问题的决策和规范的自我形式之中,环境教育承担实践的任务。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而且,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也较早得到重视。环境教育功能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既是生态旅游的内容又是生态旅游产品,是使生态旅游力求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的途径。

  1. 游客感知:游客感知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认知、情感评价所产生的总体印象。游客感知的主要内容是旅游条件,主要包括空间感知、目的地感知、旅游商品感知和交通设施感知等方面。影响游客感知的主要因素包括游客的个体心理特征和旅游目的地状况。游客感知直

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深入了解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情况,能够使旅游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