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6450字
文献综述
1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况
目前,黄河流域供需水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缓解,只是通过科学调控将以往的缺水矛盾由显性转为隐形、由干流转移到支流、由河道转移到陆面、由地表转移到地下、由集中性破坏转移到流域均匀破坏。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黄河流域现状条件是否缺水、缺多少水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开始出现争议,构建了刚性缺水、弹性缺水的概念和划分标准。[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农业的高耗水特征,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使得农业水资源供给面临巨大压力。黄河流域仅次于印度河流域,是世界第二大缺水流域,小麦、玉米和大豆作物平均降水亏缺度均在0.5以上。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在加剧,水资源短缺正威胁着粮食安全。[2]
2 水足迹研究进展
水足迹理论起源于2002年,由Hoekstra[3]提出。水足迹是衡量水资源消费利用量的概念,用以估算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整个过程所消耗水量的总和。水足迹作为生态足迹的补充,衡量了商品生产和服务中消耗的水量。随着研究体系的完善,中国境内的水足迹研究从整个国家到城市,研究区域广阔,研究方法众多(见表1)。
水足迹核算分为“自下而上”法和“自上而下”法,前者以单一生产过程水足迹核算为基础,通过“过程—产品—个人—群体—区域”顺序研究,多用于农产品水足迹,有许多方法和数据库供参考,例如农作物水足迹CROPWAT模型[4]、畜牧水足迹生产树法[5]、工业水足迹法[6];后者以投入产出为基础,数据系统性强,易抓取,多用于区域水足迹或虚拟水贸易核算,现有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7]、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8]和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等。
中国流域尺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黑河流域。近年来,黑河流域蓝水足迹年均八个月超过可获得蓝水数量,表明该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过大[15]。海河流域终端消费水足迹逐年下降,且均大于当年流域的实际用水量,证明虚拟水战略在解决流域缺水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而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系数高于其他流域,区域内省际用水系数差异大,灰水足迹上升[20-21]。就研究角度看,水足迹测算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区域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对水土资源配置影响三方面的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