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8837字
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发展探究
前言: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首次提到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它与“金融排斥”互为正反面,又称为“包容性金融”。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引入普惠金融,其后发展普惠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传统金融变革、激发新金融活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为多主体提供全方位配套金融服务的有力保障。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普惠金融再次被重点强调,核心要素是扩大金融覆盖面。但是,发展普惠金融也一直存在理念大于行动的现象,因为它面临着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失衡等全球共性难题,如何平衡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是难点,在实践中像格莱珉银行(孟加拉国)这种成功的案例并不多。2016年1月,我国正式发布《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互联网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有益推动作用,大力推进移动金融专项工程。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发布《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数字普惠金融首次走上国际舞台,“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是第一原则,这标志着数字普惠金融正式成为全球未来金融扶贫的重要方向。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并再次明确我国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方向。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普惠金融是增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提出了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消灭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因此,融合“互联网 ”,深度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金融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进一步丰富了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代表着新经济、新时代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持续深化,能够有效兼顾商业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目标。2016年7月,我国31个省份发布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该指数由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蚂蚁金服等研究机构共同起草,结果表明,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在缩小,并成为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的重要范式。后G20杭州峰会时期,我国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排头兵,迎来了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可见,数字普惠金融契合“互联网 ”时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了新型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优势,并与普惠金融理念和实践深度融合,成为解决当前普惠金融现实难题的有力手段和可靠路径。
1.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
Honohan#39;等认为普惠金融应具有四大功能,包括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以及实现包容性社会。Kapoorl认为普惠性、包容性的金融服务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最终所有公民都能从经济金融发展中受益。Chattopadhyay#39;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如果银行体系缺乏足够的包容性,会使得GDP.损失1%,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普惠金融的重要性。Beck等研究发现,大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融资的比例比小微企业约高13%,小微企业正规融资渠道明显受限。国内学者郭田勇、丁潇指出,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尹应凯、侯蕤提到美国已经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数字普惠金融链,并形成了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具体包括互联网支付、大数据征信、大数据营销、大数据风控、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贷款以及智能投顾等。董玉峰、赵晓明,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渐兴起并被赋予普惠期望,传统金融机构积极顺应金融科技创新潮流,正加快向轻资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是:依据商业可持续和机会平等原则,以相对较低、可承担的成本,给小微企业主、广大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及时、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