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01-21 21:15:13

全文总字数:2788字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06 年的《物流术语》标准这样规定冷链定义:冷链是指根据物品的易腐蚀特性,为保持其品质采取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的措施。关于冷链物流的概念,阅读众多期刊文献来看,各个专家学者对冷链物流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冷链物流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上个世纪我国虽然也开展肉类冷藏运输服务,但由于经济状况落后,冷库和冷藏车都过于简陋。1995年《食品卫生法》的颁布使得冷链物流稍有改善,但当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直到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国家对于冷链运输也开始加大关注,这个时候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基础工作才逐渐展开,短短几年便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们仍有许多不足,而且随着对冷链运输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冷链运输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冷链物流发展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9世纪80年代至20年代40年代,制冷技术的发明使得冷链物流开始出现,在这个阶段,冷链运输主要以水运和铁路运输为主,运输的食品品类较少且支持配送的距离比较短,冷库设施方面主要是自有传统冷库,即以天然冰加盐作为降温手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个阶段外国的冷链物流慢慢走向成熟,配送的品类更加丰富,距离也更远。机械式单层冷库开始使用,公路运输开始成为主角,这段时期冷链物流还不够完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这个时期冷链物流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冷藏库方面微生物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进入使用,而运输方面主要使用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

国外学者对移动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研究较少,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移动生鲜电商早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运营模式和冷链物流都较为完善,且农产品电商发展较早,品种多、配套法律法规健全,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已经发展成熟。国内学者对生鲜农产品电商的研究较为全面,部分学者对国内急速冷链物流配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控制冷链物流成本和完善配送路径上,并提出相关建议;也有学者侧重对电商运作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我国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围绕新兴 O2O 模式展开,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O2O 模式适合移动电商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生鲜冷链上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有较多学者对于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软肋、以及未来的一些趋势等等都有着详细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与国外冷链物流建设经验两者来分析。针对我国冷链运输的问题,大家几乎一致认同的一般是这些方面:第一,由于我国冷链行业起步较晚,所以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硬件设施发展滞后。第二,冷链物流的成本相对较高,一般高于普通物流50%左右。近几年来,能源的价格不断升高,导致冷链物流的成本也不断上涨。冷链物流的设备水平不足,也使物流费用大幅增加。第三,管理不当,供应链脱节。冷链物流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全程低温保存,但在实际当中,作业人员由于操作不规范,以及在管理上的不当,导致供应链脱节。第四,法律体系不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规能够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保障。冷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但是,我国在冷链物流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是缺失的。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冷链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生鲜农产品进入电子商务时代,相关的冷链也在被推动着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给冷链物流带来了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重大的挑战,生鲜电商企业若是无法处理好冷链物流这块业务,则面临的必然是极为艰难的未来。中国大部分冷链还很原始,过去中国的冷链物流业一直是一个toB(面向企业)的大宗运输行业,与消费者缺乏互动,生鲜电商的出现让冷链配送路径更长、更复杂,推动了冷链公司将商品快速送达消费者。虽然生鲜电商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中国冷链物流能力的进步,这个行业仍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除了资源不足、操作不规范以外,冷链运输中“第一公里”的问题也难以忽视,即冷链上游的预冷和质检问题。在中国,由于上游依然是小农模式,集约化、现代化不足,缺乏标准化管理,仍存在食品安全、农药残留问题,因此冷 链物流能够创造的附加价值十分有限,服务价格难以提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