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客流运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文献综述

 2022-02-06 19:07:46

全文总字数:6719字

1、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展

20世纪初期,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在地理研究中,已开始注意有形的货物和人的移动,但这期间未形成交通运输地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实践的要求和地理学的分化,交通运输地理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地理学分支。苏联学者对于交通运输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区际运输联系和合理运输方面较有成就。哈努科夫的《运输与生产置配》、尼柯尔斯基的《苏联运输地理》可作为代表。欧美学者的研究则在港口和航空地理、城市与市郊交通系统、交通运输和市场区位等方面具有特色。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采用计量方法的基础上,美国的交通运输地理著作显著增多,其中总结性的著作如E.J. Taaffe和H.L.Gauthier的《交通运输地理学》以及j.C.Lowe和S.Moryadas的《移动的地理学》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国的政治与政策的改变,大型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城市交通堵塞等问题的日益显现,带来了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复兴。
在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这门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的。随着综合大学地理系和交通运输学院教学的需要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交通运输地理学得到了很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论述学科对象和任务的文章。研究内容主要有大宗货物货流分析、交通建设自然条件的评价与区划、运输与生产布局,产销区划,区域规划中的交通网布局规划等。中国到20世纪80、90年代,主要表现为研究的课题和任务越来越多,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在壮大,其中主要综合在交通网布局与规划、运输化问题、客货流与空间运输联系与区域、港口的发展布局与地域组合、港口与港市、城市交通规划和能源产销区划等等。对于客流和货流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地理资源所的交通运输地理研究才开始加强客流研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客流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其地域差异,并对客流增长、分布与人口、经济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对客流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域差异、区际客货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填补了中国客流研究的空白。

2、国内研究进展划分

现代交通运输地理学在中国的真正传播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得到发展、取得明显成就的时期是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内容有综合交通网布局与规划、运输化问题、客、货流与空间运输联系及区域、港口的发展布局与地域组合、港口与城市、城市交通规划和能源产销区划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客、货流空间运输联系研究是交通运输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文尝、金
凤君、杨齐等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工作。
第一、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并提出了客流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其地域差异,并对客流增长、分布与人口、经济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填补了我国客流研究的空白。在客、货交流的分析方面,提出了联结度、联系强度和首位联结度等评价指标,利用交流数据对我国区域间客、货交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推动交通地理计量方法应用和运量预测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在客、货流研究的基础上,以运输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运输联系的形成机理与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不同类型国家和中国省级区域多年客货运量、交流与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总结了空间运输联系的理论体系—内涵、性质和形成机制,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运输联系的生成、增长、分布和交流的四个基本规律。并对运输联系和客货流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评述,出版了专著,对区域经济分析和交通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客运量预测理论的研究开展较早,主要从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分析入手,利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原理,确定运输需求函数,进而通过旅客运输需求曲线的趋势外延来描述客运量的发展变化。国外对客运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可分为经济因素、政治体制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运输网布局与运输能力因素及市场价格因素等六个方面,从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确定相应的运输弹性函数,以此来反映客运量的变动率及发展趋势。在预测选用的模型方面,各国一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运需求特点,采用不同的客运量预测模型,如:原南斯拉夫、原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普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日本多采用投入一产出法等。David A Henshe于1997年提出按照可达性将乘客进行分类,并给出每种类型的乘客对运输方式选择的计算模型。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乘客的出行时间、票价、出行距离以及High-speedRail(高速列车)和Conventional Rail(洲际高速列车)的服务特点建立运输方式选择模型。该模型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将费用转化成时间从而得出了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市场份额的问题上,利用时间价值建模要比以车内时间和车外时间为基础建立多项Logit(多元逻辑)模型更加合理,但这种方法目前仍不能在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之间建立合理可比关系。
Lijoon chang博士于2001年在对韩国京釜通道内的四种运输方式所占市场份额做预测时,对传统广义出行费用的求解做了改进,他大胆地摒弃了传统方法,采用了从值rdrop原理对时间价值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不再认为时间价值是常量,并利用WardroP原理得出了各种运输方式旅客时间价值的概率密度函数,从而预测出通道内各运输方式的客运量分担率;在应用该模型进行远期预测时;该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之处:它无法体现出人们对价值观念认识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对时间价值概率密度函数的影响,使得该模型在应用时可靠性较差;并且Lijoon chang过于理想化了交通条件,体现不出不确定因素对客运量分配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所采用的公路客流预测方法较多,常用的传统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以逻辑判断为主的预测方法。在广泛的搜集、了解对象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判断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由此做出预测。定性预测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Delphi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个人判断法等。定量分析法是运用预测理论,借助数学手段,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分析、模拟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定量预测方法又可分为因果关系分析法、产运销平衡法以及一些辅助方法等。经多年的资料积累,摸索客货运量的特征和规律,不断的积累经验,尽可能的使客货运量预测的可信度提高,但实际运用中要达到较高的精度,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交通量预测是交通运输领域的一项专门研究课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预测技术随着数学模型、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在交通量预测领域,投入一产出法、灰色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多种方法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
苗沁在《交通需求调查及预测实务研究》一文中论证分析了车牌照OD法调查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理论上设计出了车牌照OD法转录程序,并总结出其具体方法,在利用车牌照OD调查结果建立实际客货运车牌照OD法实现过程的研究与探索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车牌照OD调查法的优点是:相对于传统的进站和上路人工调查,可以极大地减少物质资源和时间的消耗,而且它对交通的干扰也很低;但是它也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缺乏校准依据、调查精度难以把握等,所以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见到车牌照OD的身影。但是对于完善交通信息统计体系,车牌照OD法的思路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诸多研究方法中,可以看出:不可能绝对的采用任何一种预测方法,各个方法都有其有优点及其适用范围的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不适用之处。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根据其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办法即可。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基于时变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8:16.

[2] 田金芳.一类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6.

[3] George E P Box, Gwilym M Jenkins, Gregory C Reinsel.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1970:211-245.

[4] 吴喜..时间序列建模与模型选择的应用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2006:4-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