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国产教育题材电影中学生形象的演变文献综述

 2022-02-20 20:57:45

论新世纪国产教育题材电影中学生形象的演变

一、关于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理论

国产教育题材电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拆解为“国产”、“教育”、“题材”“电影”四个词语来解读。

“国产”二字自是不言而喻;至于题材刘沂蒙在《21 世纪大陆校园青春题材电影研究》中这样定义,“题材即文艺作品描写、展现的全部生活现象、事件,或指向文艺作品所表现的生活范围,如农业题材、城市题材、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但题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活现象或事件,它是经过文艺创作者主观选择、加工过的生活素材。因而,它不仅是客观生活现象或事件的展现,更指向于创作者接受过的教育、经历过的环境、感兴趣的事物,是创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审美心理的体现。所以,题材是文艺作品内容的基础。对于电影这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来说,题材的选择、确定同样至关重要,它影响着电影创作者的社会实践、个人情感、世界观和审美观在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投入方式、投入程度,投入效果,进而也会对电影作品最后的艺术性呈现和意义生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类型电影教程》中,郝建对“影片的类型”和“影片的题材”进行的分析,指出类型电影是在相对发达的商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而电影题材划分是“中国内地语境中的学者和观众比较熟悉的”。

教育作为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广义上,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涵盖家校社三方面,涉及对象除了核心的师生、家长外,还有各色社会人物,按地区划分还可分为乡村教育和都市教育。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有着不容小觑的宣传教育功能,赵振杰在《论教育电影运用于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对教育类电影作了一个初步定义,他认为,所有的电影都对观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几乎所有的故事片也都对观众具有教育影响。有的是传递特有的价值观念,有的是表达普适的人类情感,还有的则是反应典型的社会现实。

但所说的“教育”意义应该是指具有正面启发和引导价值的“积极教育”,即给人以积极性的思考和传递正能量的电影,而非“消极教育”,甚至是为某种政治目的而制作的“特殊教育”电影,如一些反应血腥暴力、扭曲心灵、亵渎情感甚至反社会、反人类的电影不仅会传递负面的价值观念,而且可能会给观众正常的生活带来困惑。

只有那些反映正常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件(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经过艺术加工成的故事片电影才是我们所指的教育电影,这也是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电影内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