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cessing 的编程下kinect的体感交互设计文献综述

 2022-02-21 20:27:15

一、引言:

从数十年前,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社会生活及经济模式。而现代设计也开始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设计的范畴,以智能化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设计”将成为主流。[1] 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唤醒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重新的认识,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数字化”密不可分,对新型信息承载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加上人是情感的复杂结合体,在潜意识里会对“高科技”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而现如今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完善给设计师提供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解决办法。[2]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科技成果作为艺术创作的新媒体,通过设计作品来诠释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的融合,进而达到技术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二、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Processing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美学与运算小组的 Casey Reas 与 Ben Fry 创立,是一款专为设计师和艺术家使用的编程语言,通过它无需太高深的编程技术便可以实现梦幻般的视觉展示及媒体交互作品。[3]同时,也可结合 Arduino 等相关硬件,设计出完整的交互系统,开发出完善的交互产品,拓展性极强。 国外 Processing 的用户更多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群体,由于软件的开源性,相关论坛、网站等资源比较丰富,研究氛围良好。[4]在互动媒体的应用上,交互网站、互动展示、动态视觉艺术是其三大热点。 国外“学术—市场”的相关体系比较完善,定期会举行众多交流活动,如国际电子艺术大会 、艺术科学与科学艺术大会、美国计算机协会绘图专业组、欧洲媒体艺术节、亚太多媒体艺术 、3D 年会暨大展、世界电子娱乐展览 E3、Id N 设计大赛等,可以让人们第一时间掌握互动媒体的发展动态。[5]

国内:目前,国外在互动媒体、互动影像的研究上比国内开展的早。国外借助一定的科技支撑,以及对艺术的重视,早已流行于各大高校。但是,国内这种艺术形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相关的艺术研究和相关创作而言也都处于模仿阶段,艺术创新的缺失较为严重。[6]近年来,国内大城市举办了大型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如北京举办的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上海“光影秘境”国际新媒体艺术特展等,都推动着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全世界的展览中,互动影像装置艺术因其趣味性、互动性都很强,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在所有展览类型中的比重越来越高。[7]

三、研究主要成果:

1、探究processing在数字媒体的载体下所表现出的创作及实现过程,将processing交互设计与传统设计形式进行比较,突出processing的互动性和实验性,增强与人的情感交流。运用形状,声音,动作的基本操作实现与外界的交互。

2、了解Kinect 作为一个输入设备,是利用其传感器的功能,采集原始数据信息,包括深度数据流、彩色视频流以及音频数据流等,实现对骨骼追踪、人脸识别以及语音识别。骨骼追踪是 Kinect 体感交互的基础,系统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抽象出的关节点越多,骨骼也就越真实。[8]后续通过积累一定的编程知识与设计能力,将Kinect的传感识别人体在空间的信息,链接到processing,接着将数据传到processing,进行一个体感交互的互动。

3、熟练运用processing,然后掌握Linux与Simple-OpenNI,并将这些结合起来进行体感交互。再通过Kinect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能够和真实影像叠加在一起,产生相融的互动效果,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