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影视艺术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新媒体传播介质的异军突起、数字制作技术的高比例应用使得影视艺术中各类具体样式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被消解, 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技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向。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中较为特殊的种类, 承担着记录社会生活、呈现时代样貌、力图还原真实本质的使命。然而近20年来, 相伴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统纪录片在传播介质、生产条件乃至制作方式上, 都面临着颠覆和重构。在新一轮的技术迭代和媒介更新的态势下, 纪录片及其他“非虚构”类影像作品的生产与创作, 正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与挑战[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2]。“2006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通板鹞风筝是南派风筝的代表,历来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哨口音响效果闻名于世”[3]。板鹞又名南通哨口板鹞,是江苏南通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南派风筝的一种。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当看到这些巨大的板鹞风筝,你会对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又一个全新的看法。板鹞风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玩具,其延续千年的民族创造力,是我们永远值得收藏和研究的主题,翱翔天际,不断鸣响的风筝,也散发一种清新之美,自由之气。
金震茅在《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4]中提到:“人文地理纪录片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风土等方面的特色与地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影像形式。真切展现人文地理纪录片中人与自然共处的人文风貌,宏观审视人与自然在历史积淀中的文化现象,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问题。需要在自然界中寻找无限的人文气息和沉淀的文化现象,在纪录片中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一定地域中尘封的往事。”
《南通板鹞风筝的调查与探析》[5]中说到:“作为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的南通,也是南派哨口风筝的主要产地。一种被称为“哨口板鹞”的风筝仅在南通出现和生产,它外表呈平面结构,造型多样,有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其中“六角板鹞”最具特色。南通哨口板鹞讲究图案、色彩以及音响的结合和统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形声兼备的南通板鹞是中国风筝世界里的一颗闪亮明珠,也是世界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 ”
《世界纪录片精品解读》[6]一书中说到:“英国纪录片《手工的力量》,在这部影片中,格里尔逊用他的镜头详细记录传统陶瓷商品的制作以及商品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影片由画面和字幕构成,伴以节奏轻快的音乐,有四个部分。是用活生生的材料制作了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工人朴实的生活景象。”
《纪录片下的中国》[7]中提到:“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触及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任务,触及人类的经验,总是为当代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帮助人们理解产生那些问题的环境,古老神秘的历史文化虽然对人们永远充满了吸引,但变革时代的现实生活的题材常常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关于染布谋生的现实生活题材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真实的东西。”
真实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缓慢的成熟过程,或是一系列必然的但又可以自行纠正的谬误,或是一系列不断自行补充和自行扩展的历程。《真实的生命力——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8]深刻讨论关于纪录片“真实”的问题,有关真实的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哲学题,它反映着人们对某种确定实在内容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在哲学范畴内讨论真实的构成及其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从本体论角度,真实指的是某种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现实存在及其内涵;另一种则是从认识论角度,真实指的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认识和判断,是人介入现实的结果。
著名纪录片导演张钊维在《真实的支点》[9]一书中提到,体制内的作品,塑造了现金
绝大多数人所相信的现实,甚至可能在无远弗届的权利之下,成为被后代奉为圭臬的真实。这就是纪录片常说的,真实是可以被塑造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