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献综述
- “守正创新”概念解释
“守正创新”是恪守正道,也要敢于探索新的思想和发展方向。
恪守正道,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守正与创新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确立的一对基本辩证法。守正是根基。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进程,“守正”即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实现党和国家发展,实现人民福祉和民族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是源泉。
创新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拥有的优秀品格,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意是创新的特定思维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相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是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矛盾关系。
其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基点。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 大运河历史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中国大运河的研究起步较早,1940年代开始便有相关论文论著出现,研究内容从考察大运河的历史到与运河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问题,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研究的巅峰,此后研究选题日益多元化。近数十年来中国台湾、日本及美国学者对中国大运河的主要研究成果,时段聚集在明清及近代。境外学者们对大运河的研究,有的注重对大运河及漕运的历史史实和细节的考察,有的注重借助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来分析解读大运河。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为大运河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