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随着旅游目的地竞争的不断深化,旅游地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等单一要素的竞争,而是上升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竞争。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转变了旅游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旅游目的地的传播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公众口碑。本文对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感知的研究文献研究进行概括终结,以期对论文中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有借鉴意义,对于研究的文献,大致得到以下几种观点:
1.1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定义各抒见。国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它被归类于地理学领域。美国学者Gunn提出“目的地地带”的概念,之后, Cooper等学者从物理空间的角度出发把目的地定义为一个固定区域,该区域已满足旅游者所需的设施和服务为目的。
国内学者保继刚把旅游地定义为一定空间上的旅游资源、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条件的有机整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活动空间的场所。张立明等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区别于旅游景区的概念,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形象、完善的区域管理部门,能够吸引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做出出游决策,并能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区域。
从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来看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更具象,更通熟易懂,并且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提供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游项目、旅游活动等跟旅相关的事物的一个特定区域这观点上已达成共识,旅游目的地是以游客为导向,集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项目、旅游设施和接待等为一体的独立或非独立区域。
1.2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更多从心理学角度做出定义美国学者nt提出旅游地形象是纯粹主观的概念,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正式引入学术视野 Lawson等(1977)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或区域的认知、印象、偏好和情感的表达, Crompton认为是个人对旅游目的地信任、意象、印象的总和。 Chen和Tsai(2007)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实际情况的感知。从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定义来看,具有把旅游目的地形象归结为个人或集体对目的地的认识和了解之后产生的主观感受的特征。
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晚于西方,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在西方学者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国内学者考虑到旅游者主体与旅游目的地客体等因素,侧重从信息反馈过、信息搜集过程、总体印象的度出发。其中,金卫东(1995)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通过旅游地体验过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独特文化风俗以及旅游服务等之后所留存的印象。保继刚等(1999)从感知环境的定义引申,认为旅游形象是潜在游客在旅游决策前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某一区域的整体印象。李蕾蕾(1999)认为旅游形象的核心是游客对旅游地的信息处理过程及产生的结果的一种总体感官体验。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