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Elizas Cognitive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ory文献综述

 2022-03-11 22:34:48

文献综述

论文选题: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浅析伊莉莎自我转变的认知过程

一.简介

在萧伯纳的笔下,《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从一个卑微粗俗的伦敦街头卖花女,在经过语言学教授息金斯的语言改造之后,成为了一名语言优美,举止优雅的女士,并在这个过程中伊莉莎在自我认知上也得到了升华,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追求平等的新女性形象。实际上,在伊莉莎还是一名街头卖花女时,新女性思想已初露端倪。所以伊莉莎的女性意识并不只是在同息金斯为代表的。上层阶级接触时逐渐产生的,而是在她与息金斯教授的学习过程,追求更高尚更独立的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在认识到上层社会的繁华生活后的浮夸与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的过程中,在经历了自我认知的追寻,迷失与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伊莉莎的新女性形象的升华。

《卖花女》讲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展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同时更深入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问题。因此,伊莉莎所处的伦理环境、对社会的伦理诉求及伦理身份的转变是萧伯纳关注社会问题的最佳注脚。因此我要立足于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着笔,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认知过程.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多数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研究《卖花女》的主要人物形象,邢方方(2017)就是从女性主义着笔,分析女主角伊莉莎的人物形象。中国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戴者,刘红玉(2019)结合实际情况,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切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下的新女性形象,给予读者新的启迪。竺丽妮(2019)着眼于性别与阶级的不平等角度,将《卖花女》和《马丁·伊甸》这两部作品相比较,分析性别与阶级不平等的因素。赵琳娅(2007)从哲学角度分析伊莉莎的身份认定,结合本体论和认识论,将伊莉莎的身份认定进行了深度研究。曾江霞(2002)对于卖花女的人际功能等值和戏剧翻译进行研究,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理论运用于戏剧翻译研究。引入了人际功能等值的翻译模式,对杨宪益译萧伯纳戏剧《匹克梅梁》人物对话进行个案分析。李凯(2012)以《卖花女》为立足点,研究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深入探讨萧伯纳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国外研究现状

拍照翻译 秒拍秒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