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引言
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小说家、评论家。 除去他编写的剧本及评论等未单独出版的作品之外,赫胥黎一生共发表了 62 部作品。其代表作有《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旋律的配合》(Point Counter Point)、《加沙的盲人》(Eyeless in Gaza)与《岛》(Island)等。这些作品涉及到政治、哲学、文 学、音乐、美术、建筑、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西方学术界有关赫胥黎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主要集中于对该作者的文学思想、创作技法、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思想、科学思想、神秘主义、东西方文化融合思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学术界对赫胥黎的研究几乎是与他的文学生涯同时起步的。近年来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文学批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而《美丽新世界》中所描绘的未来生态正给予了一种新的批评方向。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角度出发,以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为理论依据,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维度研究解读《美丽新世界》中凸显的生态危机。
2.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学术界对赫胥黎的研究有一百多篇,分别侧重于赫胥黎的文学思想、写作技巧、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想、神秘主义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等。这些焦点随着他思想的变化和生活的时间而变化。西方对赫胥黎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在第一阶段,研究以书评的形式出现,这是一个开始阶段。在第二阶段,人们包括公众对赫胥黎及其思想的评价较低,因为他们认为赫胥黎所信仰的神秘主义是他被剥夺思想的表现。但在第三个时期,他的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认知,再次得到了相对公正的评价。
一般来说,国外对《美丽新世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据研究、比较研究和性别研究。关于该书的考证研究有很多,路易斯·赫伯特(R.Louis Hebert)在评论文章《评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第五章》(Huxleyrsquo;s Brave New World, Chapter V,1971)中对《美丽新世界》的第五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该章的开头部分是对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的 《墓园挽歌》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的典型模仿。两年后,约瑟夫·米利查普(Joseph A Millichap)又作一篇 《评赫胥黎的lt;美丽新世界gt;:第五章》(Huxleyrsquo;s Brave New World, Chapter V,1973)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赫伯特的思想,并指出赫胥黎也讽刺了其诗歌及其情感态度。罗伯特·麦克(Robert L. Mack)在论文《阿道司·赫胥黎的lt;美丽新世界gt;中对于托马斯·格雷的不同戏仿》 (Another Thomas Gray Parody in Aldous Huxleyrsquo;s Brave New World,2004.) 中指出,小说的第十一章是对格雷诗歌 《伊顿公学遥望》 (Ode to a Distant Prospect of Eton College)的又一个模仿,并比较了两个具体的戏仿在赫胥黎小说中的异同。这些学者从文本描写的角度来欣赏这部小说,并倾向于找出作者思想的来源和目的。比较研究是另一种研究《美丽新世界》的流行方法。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这部小说与其他反乌托邦小说进行比较,尤其是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肯尼斯·特雷纳(Kenneth Traynor)和苏珊·特雷纳(Susan C. Traynor)在论文《作为长期消费者营销策划因素的长期情景研究》(Long‐Range Scenario Research As A Factor in Long‐Rang consumer Marketing Planning)中讨论预测了小说在长期消费者营销计划中的作用,他们总结了《一九八四》和 《美丽新世界》的相似之处,并说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准确地预示了当今社会。一些学者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来探索美丽新世界。女性社会地位对男性社会地位的自卑引发了这一研究,这是基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大卫·希格顿(David L. Higdon)在他的《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对列宁娜的挑衅》(The Provocation of Lenina in Huxley#39;s Brave New World,2002.)一书中指出,作者很明显把种族中的女性蒙在鼓里。克里斯蒂·马奇(Cristie L. March)在论文《赫胥黎lt;美丽新世界gt;中对性别的悲观看法》(A Dystopic Vision of Gender in Alouds Huxleyrsquo;s Brave New World,2003.)中指出,《美丽新世界》阐释了反乌托邦小说中对女性的矛盾解读,在这部小说中,女性很难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自由,但通常被赫胥黎刻画成刻板的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从多方位解读了《美丽新世界》,他们用有力的论证和多维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赫胥黎作品的全方位解读的可能性。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赫胥黎与《美丽新世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学者试图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角度来探讨小说,而另一些学者则尝试在具体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小说的主题。其余则倾向于研究文化内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
- 《荆棘之城》中莫德人物形象分析An Analysis of Maud’s Image in Fingersmith文献综述
- 《少数派报告》中的自由意志浅析Analysis of Free Will in Minority Report文献综述
- Ten Evil World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十毒恶世《无人生还》文献综述
- 浅析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文献综述
- 《泰晤士报》对华报道的转述引语研究On Reported Speech of News about China in The Times文献综述
- 威尼斯之死:永恒之光Death in Venice: Light Everlasting文献综述
- 家庭教育视角下《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悲剧分析文献综述
-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Undefeated by Ernest Hemingway 浅析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打不败的人》象征意义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