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国内部分:史小华(2017)《日本耻文化的考察研究》从儒教思想的潜移默化、等级制度的桎梏和共同体意识的规范来进行日本耻文化的溯源和从语言表达和社会生活两方面来展现日本耻文化的多重性。她认为了解日本人的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分析耻文化在语言表达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多重表现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重要手段。赵鸿忠(2018)《文化溯源:中日耻感文化之差异论析》从道德评判标准、接受外来文化态度和对待错误责任划分三个方面进行中日耻感文化差异对比。他认为耻感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有关道德标准评价、接受外来文化的态度和对待错误的责任划分方面均有很大差异;通过文化形态来对比中、日两国社会的结构特点,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罗诗钿(2010)《中国耻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道德信仰体制的思考》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与自我否定评价活动的辩证统一中完整的理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他认为因此, 社会主体只有既理解了“善”的内涵, 又全面地理会了它的反面“恶”的意蕴, 才能在面对社会假恶丑现象时, 对善恶自觉地作出正确的肯定与否定评价, 把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意识———内化为道德信仰然,并自觉地把它外化为正确行为。姚雪《试析日本耻感文化》(2019)通过对日本耻感文化的探究,发现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和采纳是有选择性的,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也保持自己文化一贯的完整性。然而, 日本的羞耻观中缺少“仁”这一内在的道德评判标准, 使之崇强凌弱, 而过分看重的“名誉”则使其缺少一颗悔罪之心。翟学伟《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2016)从社会学的国民性研究探讨耻感文化。许多学者都把耻感文化看作解释中国人与日本人的重要概念,虽试图有所区分,但均未有理论建树。而作者从社会规则入手,借助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中国人脸面异质理论的基础上对耻感文化为何造成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行动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试图建立起研究耻感文化内在差异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在视角和方法上对总体性、比较性、亲和性、社会规则及社会容忍度等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为事例如何上升为有效的解释性典范提出了探索性的思路。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学者指出耻感文化其实源于中国:森三树三郎(1995)《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研究》,可是中国学者的重要研究极少。
国外部分:国际上,山田隆信(2008)「日本人と恥の文化」、兼子盾夫(1992)辻哲郎と『菊と刀』:「罪の文化」対「恥の文化」和寺沢正晴(1985)「恥の文化」三考之类与西方罪感文化相比较。在日本,还有一些学者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土居健郎(2007)《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南博(1989)《日本人的自我》将其延伸到更为广泛的话题中去。比如松本一男(1988)《中国人与日本人》认为,日本公司领导会因自己下属所犯的错误而感到羞耻,并有辞职的请求,而西方企业领导则会责罚下属并要求其上进。又如正村俊之(2004)《秘密和耻辱-日本社会的交流》在此概念基础上发展出了秘密和耻辱的关系,将问题引向纵深。
资料编号:[25197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从中日小学教育方式谈“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の源に関する探究――中日両国の小学校教育のやり方を比較しながら文献综述
- 日本校园暴力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若年層日本語学習者における日本語若者言葉の習得文献综述
- 中日の学校制服文化の比較研究文献综述
- ジャニーズ事務所から見た日本のアイドル文化; 从杰尼斯事务所看日本偶像文化文献综述
- 魚に関する諺から見た日本人の国民性; 从鱼谚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文献综述
- 中日における「鬼」のイメージ変遷の対照研究; 中日鬼形象演变的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 角田光代『対岸の彼女』におけるフェミニズム研究; 角田光代《对岸的她》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