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换乘站鸡鸣寺站车站改善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轨道交通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的主要出行方式。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除了其自身的速度与正点性外,还要考虑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方式的有效衔接,这种衔接关系到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也影响到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本文以南京地铁鸡鸣寺站为例,着重研究换乘车站的方式、换乘距离、换乘站的面积,如何更好的进行轨道交通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保证交通出行者能够在选择交通方式上以最快捷便利的方式出行和换乘,提高运营效率。
关键词:交通衔接;换乘效率;地铁换乘站。
一、引言
鸡鸣寺站是南京地铁3号线和南京地铁4号线的换乘车站,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北路和北京东路的交叉路口,南京市政府大门前和平公园内。地处南京中心城区,又紧靠鸡鸣寺、玄武湖两个著名景点,所以承担着大量的交通任务,是南京特别重要的地铁换乘站。现如今鸡鸣寺地铁站换乘系统还不健全,不够简洁快速。要借鉴国内外各换乘站的换成经验,结合鸡鸣寺地铁站的实际情况,保证交通出行者能够在选择交通方式上以最快捷便利的方式出行和换乘。对地铁鸡鸣寺站换乘提供合理建议,提高换乘效率。
- 国内外地铁换乘站的研究状况
国外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发展较早,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摸索,他们的地铁换乘方案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所以各个国家的地铁换乘站也各有特点,在工程实践方面,英、美、日等国从上世纪中期就开始积极探索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政策保障、初步规划和详细设计控制,并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建设中。
目前,国外许多学者对公共交通运营和乘客疏散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Rauch总结了德国各地铁站厅空间的详细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和经验。Sensor Research等人将最短路径算法应用到行人运动中,研究行人的运动行为。提出了用气体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模型来研究行人运动的方法,并被大多数专家应用于地铁车站乘客运动的模拟。前苏联城市交通研究小组的专家斯卡罗夫在《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一书中对城市交通枢纽的布局以及交通枢纽与各种交通方式的联系与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Changhee Kim等人将乘客流线选择行为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方法是收集大量有效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立更准确的模型来描述旅客的选择行为,得出不同设施服务水平对旅客选择行为的影响。贝茨对换乘设施所覆盖的线路和区域进行分类,研究其换乘函数形式,计算车站规模,强调换乘设施对换乘效率的重要性。Wei Zhou等人总结了环境条件对换乘效率的影响,考虑了地铁车站内部楼梯的照明设备,进而提出了行人楼梯的服务水平标准。专家们的努力和坚持,为后进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转移研究和理论,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组织的设计和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是借鉴国外的案例进行学习研究。与英国相比,我们国情不同,我们国家人口过大,依靠增加设施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日本相比对于引导标志系统的研究开展也较晚,由于之前对于标志研究不够重视,使乘客难以找到目的地,寻路困难,很大地影响了车站的运营效率。与香港比较我们国家的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如北京地铁火车站,地铁与铁路的换乘就非常不方便,要出站才能换乘,给乘客造成极大不便。还有上海地铁一号线棕家汇站,采用换乘效率较低的站外地道的换乘方式,从而增加了换乘距离与时间,大大降低了换乘的速度。还有人民广场站,是上海城市的中心,每天人流量巨大。同时一、二、四号线都将在此换乘,但换乘方式依然为站外地道换乘的形式。并且忽略了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老百姓出行时很不方便。
近年来,关于转移效率优化的研究很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已经有学者在分析轨道交通枢纽内部空间组织与流线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案例和其他研究理论,分析了枢纽站内部要素与流线组织的关系,并以成都地铁太平园站为例对流线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理论和现场研究,提出了车站流线的优化措施,对类似轨道交通车站内部空间交通流线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团队在系统分析了地铁多线换乘车站火灾发生时的紧急情况,利用仿真软件VISSIM对站内的换乘流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换乘瓶颈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达到了提高旅客换乘效率的目的,为铁路客运站客流线路设计提供了参考。还有学者研究了换乘设施的布局是否合理,换乘设施的容量是否匹配。从地铁车站乘客与设施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客流特征与人流参数的关系,最后利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了该观点的有效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