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步行权优先的实施路径探索——南京珠江路道路空间改造优化设计
摘要:为保障绿道骑行者的人身安全,增强监管部门对绿道骑行安全风险的隐患排查和治理能力,提升绿道管理水平,基于交通安全风险评估理论,构建绿道骑行安全风险评估概念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提出相应的人、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评估指标及得分体系,运用问卷调查、定点观测及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方法评估深圳市梧桐绿道骑行群体及其骑行环境的安全风险。结果表明: 评估模型及方法对骑行安全风险的识别结果与实际绿道状况相符,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引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西方国家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绿道作为一种具有生态、休闲游憩、社会文化和美学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2010 年,广东省住建厅颁布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了综合性绿道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截至 2015 年,广东省已建成 8 770 km 省立绿道网。但随着绿道系统的投入使用,绿道骑行安全事故也屡见报端。因此,研究绿道骑行安全风险现实意义重大。国外绿道安全问题研究起步较早,学者们普遍认为骑行群体的行为习惯和绿道基础环境对绿道骑行安全性影响较大。如 VANPARIJS 等在总结 27 篇骑行安全暴露性的文献后,分析导致骑行 事 故 发 生 的 影 响 因 子 包 括 年 龄、建 成 环境、天气和骑行行为习惯等 4 个; LUYMES 等研究发现,绿道光线、视线等环境因素对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有影响,由此提出城市绿道安全性设计原则; ASAKWA 等探讨了日本当地居民对撒波罗绿道的认知水平,并分析了环水型绿道中的河道对绿道安全性的影响。国内学者则更多关注绿 道 骑 行 环 境 的 安 全 影 响 因 素,如 滕 爱 兵等分析了步行和骑行空间关系,认为步行道和骑行道的宽度以及两者之间过渡设施的设置,是绿道骑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影响 因素; 王芳 等归纳分析了 23 例绿道安全事故案例,从事故多发地、事故多发时间以及事故主体等方面提出绿道安全管理对策; 潘晖婧等研究了 骑行路 径选择问题,发现骑行者最关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间的隔离设施。
正文:
- 绿道与轨道交通接驳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1 绿道与轨道交通接驳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 理论基础
追溯绿道的定义和作用,根据Charles Little 的定义,概括来说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是连接不同区域的开敞空间纽带。而 Jack Ahern 更认为“绿道还应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空间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城市交通”,那么推广以承载慢行系统的绿道来接驳地铁的模式则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低碳出行的积极实践。
-
- 现实意义2010 年以来,随着低碳生态、低碳经济等“五个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日益受到关注,由珠三角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绿道建设热潮[4],尤其是在开发空间较大的城市近郊区,绿道建设更为迅速。但是各城市在发展绿道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其生态景观和文化休闲功能,往往忽视地了绿道重要的交通出行功能。如果积极挖掘绿道的交通功能,将绿道融入近郊地铁“最后一公里”的短途接驳系统,可以满足近郊居民“最后一公里”便捷舒适的出行需求。
2 绿道在地铁“最后一公里”内的竞争优势
2.1 从生态位角度解释绿道在地铁“最后一公里”内的竞争力基于生态位理论,以接驳地铁的几种交通方式进行被选择概率的分析:城市居民出行距离总体分布是连续的,不同交通方式的被选择概率随出行距离的变化会有生态位的分化和重叠,重叠即竞争。则多种交通方式被选择概率的生态位分布如图1所示。在 4.5km①左右的出行距离范围内 ,绿道具有很强竞争力。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