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对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以乡村的空间设计为契机,乡村的整体发展为导向,通过围绕长山村“葛源”生态农业示范区等设计要素体的保护性更新创作;挖掘村庄特色风貌,探索发现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的内生动力;通过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集聚发展,创新特色田园乡村空间设计策略,破解乡村空间特征弱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特有风貌,土地集约利用,空间集聚发展
- 前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生态水域、乡村景观等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趋势,滨水景观的改善是对城乡景观提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景观现代滨水景观承载的一系列设计元素都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合了地域文化的滨水空间,有助于展示城镇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与人文地理风貌。目前有不少旅游小镇中的滨水空间规划缺乏有效合理的营建方法,存在特色不明显,景观不和谐,缺少因地制宜与创新的设计等问题。但在部分城市对于特色小镇景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懂得成果,并且对于今后的研究和营建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 正文
1)国外研究综述
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围绕乡村的特有风貌特征,加以村落的空间设计,土地集约利用是很重要关键的环节。从最初国外关于村落空间的研究集中在形制方面以及探讨村落与环境的关系,路杰安(M Lugeon,1902)提出乡村与地貌、日光等一些自然元素的联系”;白吕纳(J Bnmhes,1935)在《人地学原理》一文中对乡村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因素作深入研究。20世纪中期,乡村空间的探索热度提升,伴随功能主义理论的出现,乡村空间研究从侧重空间形式发展到村落的类型、形成、发展和规划等方面,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33)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促进乡村的中心规划、空间体系等实践研究。他从形式上把村落分为规则和不规则的群集村落(包括街道类、庄园类、线状类等形式类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趋向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行为科学逐渐被运用到传统村落的研究中;最后,是转型重构阶段,国外对于村落的研究内容更丰富,并涉及人文和社会因素,在生态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其它学科中也得到体现。
除此之外,在乡村建设中,一直将乡村文化作为隐秘的内生动力摆在重要位置,在国外乡村建设中文化保护的研究已经形成成熟的体系,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乡村风貌,历史遗迹,文化资源等都得到政府相关法律条例的支持,保障了乡村文化的保护。
2)国内研究综述
对于传统村落的开发上,唐踔,农兴强(2006)一直认为一直遵循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凸显乡村意象,保护乡村环境与风貌,避免商业化,城市化发展。管宁(2009)认为开发利用乡村文化,关键要导入产业意识,用创意激活和点化现存的资源,并适当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和表现方式,使乡村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例如江苏省江阴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为魂、以农业为根,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新美家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江阴以位于最东端的顾山 镇红豆村为试点,以“三个关键词”为抓手,建“甜蜜乡 村”名扬江苏。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改善农村面貌的基础。要坚持统 筹性谋划,把农村住房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 “百年大计”的要求,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定位、 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设。把握“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的核心要义,努力实现田园、产业、文化、环境的联动塑造和融合发展。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未来,红豆村将把花卉园、桃园与红豆院串点成线,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赏花、品桃、游院”精品旅游线路,真正将红豆村打造成爱情文化地标和爱情乡村旅游胜地。同时,处理好点和面、当前和长远、试点和推广的关系,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特色乡村建设的“甜鲜之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