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
“灰空间”这一概念最初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他在《灰的建筑》中说到:“在日本 的建筑中,永远存在一种驱使内、外空间相互交融的倾向。檐下空间、长廊、通道及其他建筑空间的处理都以此为目的,使建筑获得一个内外交接的中间性过渡区域” 。因而从空间属性来看,灰空间是一种介于室内室外、二者并存、相互交融渗透的过渡性空间形态。借助于灰空间的转化、过渡、调和,中和了由建筑界面划分空间所产生的生硬感,缓解了周围空间的压力,延续了空间的连续性,实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心理层面看,灰空间调节了公共与私密之间适宜的“度”,使人们的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个转换、过渡,享受到在“绝对空间”中所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满足了人们心理需求的多样性。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灰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颁布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小学面临数量不足,空间不够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仍然重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针对如何贴近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合理利用校园灰空间这一问题,引发了教育界和景观建筑设计师的共同思考。
灰空间作为以一种联系内外的过度空间,它既能使室内与自然环境恰当融合,又可以给人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灰空间作为校园空间中的一种形式,是室内教学区域环境向外的延续,或者说是连接人文与自然的过渡空间。它的设计优劣会影响到学生、老师和其他校园活动人员的生活。针对本次的设计主体——一个迫切需要对于灰空间进行整合利用的已建成校园,通过对于校园废弃空间结构的重新构建,将传统的以在教室教学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新的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的能力的教育模式。因此,在现代校园建设中需要考虑给予师生互动的空间场所。
二、选题意义
本选题从儿童友好的角度研究校园灰空间如何重构利用,打破传统校园建筑内外部的隔阂,从建筑小品、空间布局、植物配置等多方面入手,消除常规空间中的界限,将室内教学区域向外延续,与室外自然空间相衔接,为学生营造一个聚集、交流、休憩之地,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以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精神物质需求。回归儿童这个群体本身进行大量的调查和问卷分析,结合社会学及城市学的调研分析结果,掌握老师、家长、学生对于灰空间改造的倾向,鼓励学生也参与到设计中,增强学生对于校园的归属感。从基础服务、参与度、安全保障、利用率、资源供给与分布、生态、归属感、可管理性以及可持续性多个角度来评估衡量以保证设计的儿童友好程度。中小学中的灰空间形式多样,设计灵活,不仅能够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会影响到到学生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充分合理利用校园的灰空间,共建学生有好的和谐美好校园环境,对于以后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概述:国外的教育体制与国内的教育体制大相径庭,大多数是开放式的教存环境。 他们针对学龄儿童活动场所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儿蓽活动场地的研究,如儿童公园、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研究。目前全球范围来说都极少有单独针对灰空间改造的设计方案和研究,近几年来的小学校园建筑及景观设计都涵盖了其中对于衔接室内外灰空间的设计。小学校园由于受到尺度和一些硬性要求的限制,并且服务的人群相比户外儿童活动场地更加单纯,一般就是6-12岁处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其本身被要求涵盖的服务内容也比一般户外活动场地的更加多样,不仅仅是为学龄儿童提供娱乐环境,更是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对于这一点,儿童心理学及儿童行为学方面的理论都有了很深入的理论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