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景观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农业景观的概念与特点
景观一词最初表示“自然陆域景致”[1],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触及的空间总体,并强调景观是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2],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构成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3]。而农业景观是指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以广袤的农田及其周边的村庄树木、道路、水塘等景观要素一起组成的景观,突出了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干预后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农业景观的基本属性是:具有观光价值、旅游企业价值的农业经济资源的农业技术产品为前提,把农业进行生产、艺术加工、科技创新应用和游客可以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大学艺术的一种自然景观环境资源[5]。
农业景观和其他景观资源有着几方面不同的特点:①首先,农业景观大多是在原有的农田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设计的,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农田用地内,与常见的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内的城市公园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其次不同地方的农田景观有着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例如西北黄土高原及南方丘陵山区梯田和长江流域水源丰沛地势平坦地区的水田呈现出来的外观截然不同;③此外,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6]。农耕文明的不同地区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民间乡土特性,赋予中华文化以重要的特征,因此农业景观具有强烈的历史人文特点。
农业景观的研究意义
美国景观环境规划学之父奥姆斯特德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7]。传统的绿地景观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不断受到冲击,因此,迫切地需要对景观资源进行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其中对农田用地进行保护开发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建设农业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前提。乡村地区自然景观多样,具备建设良好景观和开发成旅游胜地的基础。农田可以生产天然绿色的农副产品,展示原始的劳作形态和悠久的农耕文明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创造了条件。在乡村土地上形成“古、始、真、土”[8]这四个字为特征的独特景观,有城市不能相比的贴近自然优势,为游客重回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提供了条件。
农业景观的建设把农业和乡村已经从单一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业生产活动转化为集体性农业生产、生态保护、观光游览、农耕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多种综合功能结合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当代资本主义利用空间如同利用机器一样,生产已从“空间中的物的生产转向实际的空间的生产”[9]。如此,可以改变中国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和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发展乡村住民的生活服务质量,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农业景观的发展背景
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高楼林立,街道拥挤狭窄,绿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环境受到污染,生活节奏快。在逐渐恶化的人居环境下,人们越来越渴望走出钢筋混凝土“森林”,拥抱绿色环境。此外,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城市中的绿地空间有限,一到节假日就人满为患,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将景观进行拓展到乡野田舍之间,开发农业景观,让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外的农田用地成为城市公园绿地的一种补充。
我国国情的需求
历史文化需求
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劳动生产生活的缩影。传统农耕文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情感纽带,蕴含着优秀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10]。此外,中国人上千年来形成的饮食结构是由传统农耕文明和生活实践经验共同形成的,中国先民成功种植出粟、黍、水稻等谷物,获得稳定食物来源,是中华民族强健的体魄的基础,农业对于中国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产业[11]。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遗产,包括农业景观的历史演进,乡村和城市化、土地变迁与发展等[11]。
但是,如今这种文明面临着香火中断的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远离黄土,与大地最亲密的关系被现代化的生活割离开来。因此,发展建设农业景观也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迫切需求,需要用一种新兴的产业激活乡村和农业的活力。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