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
当今时代,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到“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一次一次的被提及。而在景观设计方面,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实践,利用景观的手法来对生态进行修复,例如矿坑景观和湿地景观。发展生态景观的目的有:提供城市居民一个和自然接触的场地,对被人类活动或者自然灾害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实现城市建设的自然化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湿地景观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鄱阳湖的湿地又是一处非常有代表性的场地。所以我选择以鄱阳湖湿地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生态修复景观。
二、选题意义
本选题从继承和发展两个角度来研究历史性街道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更新设计,打破传统一边倒的框框,从建筑小品、空间布局、植物配置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当代传统街道景观和现代街道景观文化缺失的原因,提出让历史文化和街道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并结合南京地区实例来论证观点,从而让我们对历史性街道的更新设计有新的突破口,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鄱阳湖流域属于亚热带湿热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占全江西省土地面积的46%。其中花岗岩风化壳发育红壤当红土层流失后,沙土层抗蚀性差,故植被一经破坏水土流失比其他母质形成的土壤更为严重。鄱阳湖流失面积据1984年普查,流失面积达到3.2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0.1%。导致了第一山地贫瘠,生物量低。第二淤塞江河塘岸,阻碍航运。第三危害农田,影响渔业生产。[2]车俊毅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发现鄱阳湖湿地总体呈现出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象。以人类围湖造田为主的人为因素和以鄱阳湖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流入鄱阳湖水量减少为主的自然因素与鄱阳湖湿地景观破碎化加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3]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湖泊,鄱阳湖水位涨落受到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丰水季节呈现湖泊状态,星子水位 20 m 时(85 黄海基面,以下相同)水面面积为 3572 km2,蓄水量为 280.5 亿 m3。枯水季节呈现河流状态,星子水位 10 m 时水面面积为 556.6 km2,蓄水量为 9.2 亿 m3。[4]鄱阳湖的生态威胁主要来自于挖砂、过度捕鱼、水污染等造成的一系列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环境破坏。
[5]而蓝藻自2007年以来鄱阳湖湖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水华蓝藻聚集现象,并且水华蓝藻生物量最近呈现增加的趋势。鄱阳湖属于过水型湖泊,水位波动不仅会改变水体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浮游植物生长,海水使得水体中的藻类随水流迁移,而鄱阳湖水位季节性变化大,湖区水面变化明显,流态呈现多样性丰水期鄱阳湖水体流速较低,在局部湖湾生长的浮游蓝藻,如内湾及尾闾区,不易受到鄱阳湖由南向北的主流场影响,而是堆积在这些湖湾中,从而形成表面水华。[6]而导致藻类聚集的原因是磷污染,鄱阳湖的主要沉积物包括了无机磷和有机磷,无机磷占了总磷的85%。磷的空间分布从鄱阳湖的出口到入口呈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鄱阳湖周边的工厂产生的污染是主要原因,[7]2014年工业总磷排放量为170.5吨,工业总氮排放量为2277.9吨。其中,造纸业排放量最大,占到了最多36.74%。[8]农田使用的磷肥也是一大原因,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镉污染,而应对镉污染,最为生态的办法是筛选合适的植物修复,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羊齿类铁角蕨属植物和苋科植物都是富镉能力较强的植物。[9]除此以外周雪玲提出金鱼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一方面既是鱼类贝类鸟类的天然饵料,另一方面也是表现出多重金属的明显富集吸收能力。[10]这方面可以参考使用鄱阳湖的本土植物,在 15个主要群丛类型中 ,盖度最高的是灰化苔草群丛 ,其次为“荻 芦苇-灰化苔草群丛”、“野菱 双角菱-密齿苦草群丛”、“野菱 双角菱群丛”,菹草群丛的盖度最小;生物量最高的是菰群丛,其次是“鬲草 马蓝群丛”,生物量最低的是密齿苦草群丛,从 16个湖泊水生植被来看,在湿生植被中,分布面积最大的是灰化苔草群丛 ,其次是“荻 芦苇-灰化苔草群丛”和“鬲草 马蓝群丛”;而在沉水植被中,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密齿苦草群丛,其次是菹草群丛、“竹叶眼子菜 穗花狐尾藻群丛”与“野菱 双角菱群丛”。
[11]鄱阳湖的鸟类资源丰富,共有鸟类7目29科69种,而其中留鸟和冬候鸟最多,占鸟类的总数的55.07%和31.89%。春夏季的优势种均为水禽,而秋季为家麻雀。主要由于牧民扩大放牧操场,减少了沼泽湿地面积导致繁殖水禽数量减少。鸟类的大多以鱼类和水中的水生生物为食。[12]鸟类的栖息地面积也与鄱阳湖的水位变化又很大的关系,当水位超过14m时,将淹没大量的水鸟栖息地,尤其是鱼虾富集的浅水区和植食性鸟类觅食的草洲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