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探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建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也正由于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更加促使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小企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卓有成效。下面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国外研究现状
融资理论研究
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和管理政策都早于我国,这些研究以及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M)首次提出了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即MM理论;70年代,权衡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MM理论的发展,考虑了税负效应与债务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爱德华和罗纳德等经济学家,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把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到融资领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研究空前拓宽。在“不对称信息论”的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和温斯在1981年发表《不完备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论文,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解释了“信贷配给”现象,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Mayers于1984年提出“融资顺序理论”,其认为企业的融资决策是在综合各种因素如控制权的分散与财务成本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即首先选择无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如经营利润的积累;其次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对于信息约束条件最严,并可能导致企业控制权分散与价值被低估的股权融资则被企业排在末位。
融资现状相关研究
Nichter(2012)等研究探讨小企业成长的相关因素包括:(1)个体企业家特征;(2)企业特征;(3)关系因素(如社会网络或价值链);和(4)背景因素(如商业环境)
Duarte(2015)等认为那些看起来有价值的借款者拥有更好的信用度和低违约度,在预测投资者以及借款者的行为时,有信托价值的影响在金融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Moro(2009)等基于意大利828家中小企业贷款经理关系的研究,考察了贷款经理从中小企业获得的信息的质量、数量、完整性和及时性与向中小企业提供的短期信贷额之间的关系,认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与信贷规模的增加有关。此外,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对短期信贷的获得量有着相关的经济影响:当不对称程度降低一个等级时,提供的信贷量增加了12%。
Berger(2011)等发现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善于处理关系型借贷需要的“软信息”并据此发放贷款,而大银行对无正规财务记录、信息不透明的企业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他们通过对大小银行的比较,认为关系型借贷对小企业融资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解决策略研究
吕劲松(2015)提到美国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重点营造小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并辅以政策调节,凸显了政府的服务功能;日本则由政府集中必要财力,直接支持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德国着力于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带动作用,引导商业性金融广泛参与提供融资服务;印度试图从中小企业融资的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尝试产融结合方式进行融资创新。
叶莉,胡雪娇(2015)提到美国是“政府引导”的间接支持融资模式,日本则是“政府主导”的直接支持融资模式。美国在《小企业法》基础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现实问题美国相继通过了各种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中小企业相关法律;成立中小企业局SBA,建立了多层次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日本自1948年以来,先后制定了50余部扶持中小企业的专业性政策法规;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从官到民的遍及全国的管理机构网络;建成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典型的“金字塔”式多层级担保保险体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