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29 21:57:50

各国语言都是表达自己国家独特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是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充分表达出来。《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他的中文译本有20多种,其中具代表性的主要有鲁迅、林少华、楼适夷等人。有许多关于《罗生门》的研究成果,如

国内部分:在国内有关《罗生门》的研究视角极多,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切入点研读作品,如:以作品赏评为切入点;以人性即利己主义为切入点;以哲学思想为切入点;以宗教为切入点;以翻译策略为切入点等。其中,收集了与《罗生门》的翻译研究相关的文献,如:程前(2015)通过对比鲁迅与林少华的译本,并结合翻译理论——功能对等,分析日译中的难点并提出实现“功能对等”的策略;程益元(2015)比较卜宏霞,魏大海,楼适夷的三本译本,从四个角度对比分析,探讨了三本译本的翻译特色;霍芳芳(2011)以和原文对照考证为手段,对四本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翻译策略;姜琳娜(2018)将芥川龙之介的两部作品《罗生门》及《鼻子》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从开篇,人物,动作描写进行分析,以及其中应用的翻译策略的分析;李国磊(2016)以三个译本为比较对象,分析文体性别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刘芳(2019)以“对译”为重要视角,以鲁迅翻译的《罗生门》中有关女性人称代词为切入点,探索现代汉语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生成的背景以及内涵;刘芳,苏君业(2017)通过《罗生门》的四本译本中,分析第三人称代词是如何被彰显出来,如何变迁;邵雷语(2017)以和原文对照为考证,在功能目的论的基础上,对《罗生门》的三本译本中的代表性词句、译文不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孙立春(2010)通过借鉴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与翻译文学对鲁迅,林少华二位的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陶雪璐(2019)以认知语言学为依据,归纳出《罗生门》中的比较句为四种类型;王柏静(2014)通过译本比较研究,归纳出译本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语内因素与语外因素,对翻译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王萌萌,孙传玲(2017)对比鲁迅与楼适夷的译本,分析楼适夷译本的翻译特色;吴婷,庹丽珍(2013)比较鲁迅与楼适夷两本译本,分析各两者翻译的精辟之处;张敏(2015)通过以“识解观”为基础,比较四个译本,研究其是如何体现在小说的翻译实践中;钟文彬(2018)将小说原文与两本译本进行具体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两本译本的翻译风格和特色。

外国部分:大高顺雄(2016)通过探讨着、著、了、啦、吧、将、咯的用法,研讨郭沫若翻译的《雪夜的话》和鲁迅翻译的《罗生门》的中文特色;刘金举,田静(2019)立足于文学批评,通过从小说的构成、心理学、故事论、文体学角度,对日本文学专业的外国日语学习者提出建议。

资料编号:[25076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