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至今中国传统故事改编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以白蛇形象为例
文献综述
一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女性主义成形于二十世纪中叶。著名妇女领袖贝蒂·弗里(1963)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提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妇女是生机勃勃的,但是在战后却受到“女性的奥秘”的思想观念的毒害,这种思想主要是宣扬妇女做个贤妻良母,而不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一本书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也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开端。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和文化分析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内部构成、观众反应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进行阐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包括了形象批评、叙事批评和文化批评阶段。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代表劳拉·穆尔维(1975)运用“他者”的视域分析女性作为“被欣赏者”在影像中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揭示了男性作为主动观看者,从凝视女性的过程中获得恋物和窥淫的快感。劳拉·穆尔维提出,女人在父权文化中是作为另一个男性的能指,被束缚在意义的承担者而不是创造者的地位,成为男性“他者”欲望投射的对象。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旨在解构男性中心文化,建立一种女性本质与身份的文化。
Judith Mayne(1987)在Feminist Film Theory and Women at the Movies(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电影中的女性)提出在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中,“真实的”女性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不符的。Elizabeth C. Hirschman(1993)在CONSUMER BEHAVIOR MEETS THE NOUVELLE FEMME: FEMINIST CONSUMPTION AT THE MOVIES(消费习惯遇上新女性: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消费)基于三部电影(异型、终结者2、末路狂花)的案例研究,提出女性在科幻片中被消费的过程比描述“真实生活”的作品中更加接近男性,如在《异形》和《终结者2》中将女性塑造为有能力的、有同情心的战士无私地与人类的威胁战斗。此外,《末路狂花》走向毁灭的路途中,Thelma和Louise跨越了所有男女之间高度性别化的不平等印记,并且电影还涵盖了许多的社会含义,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存在都是当时女性地位和诸多社会现象的象征。
贝尔·胡克斯(2008)在《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权主义》中提出,女权主义是要彻底改变父权制度的、有远见的政治、爱的政治。他把女权主义诞生时的宗旨“私人的,就是政治的”,推论为“有远见的女权主义”政治,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二 电影中女性主义的变化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 , 尤其是娱乐类别的内容 , 既在一定程 度上 反映社会现实 , 又在一定 程度上成为引导或误导现实中某些潮流和倾 向的“ 助推器”。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电视、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对社会 的主导女性观和女性性别角色观的影响引起包括女性主义学者在内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图。90年代以来,这种学术关注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中国 ,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这类女性形象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渐渐增多。在现今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中,彰显女性主义的电影占据了一席之地,而相应的,关于女性主义问题的讨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争论。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对电影研究近几年来大量涌现,在知网上以lsquo;女性主义rsquo; lsquo;电影rsquo;为关键词搜索,有期刊文章657条。一些研究注意到了电影中性别地位的变化(于磊2018;易新奇 2015; 石嵩 2016)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李浙瑶 2018; 柴琪2018)。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被“凝视”、被客体化和被消费(宿娜 2017),深受男权文化的女性主义导演虽然有主观的颠覆意识,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很难摆脱那已经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的基础模式,男性影视往往只是一种伪女权叙事策略,女性影视要么无法彻底摆脱男权文化的阴影、要么极端化地排斥男性来建立一个专属女性的单性王国,由此形成了女权主义实践的误区。要想真正地发出女性的声音、拒绝歧视,就应该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力求让更多人看到女性人格本质的升华,只有男女两性呈现出和解状态,彼此认同、互相尊重、平等相爱,才可构建和谐且美满的两性世界(朱艳华 2014)。但是这类研究往往局限于“解读某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或“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某电影”的个案研究,且女性主义视角的电影研究”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常常被混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