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地名用字及其规范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2-05-16 21:00:14

《南京市地名用字及其规范化研究》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许多原来的古地名或因字体复杂不便书写,或因读音偏僻拗口别扭而被简化异化。由于城市地名重要的实用指位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笔者将针对六朝古都——南京的部分城区古地名的古今变化角度展开研究。通过文献搜集过程了解,与中国城市地名用字相关的文章甚多,其中详细从用字规范化、准确化角度入手的约有三百余篇,与南京地名相关的共有73篇。其中具有语言文化学知识的有任晓燕的《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沈意如的《南京街巷名称的语言和文化分析》、张超亚的《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地名演变研究——一南京市为例》、胡萧白的《民国时期南京地名的文化与政治解读》、王扬的《城市地名景观研究--以南京城老城区为例》、朱彦茹的《南京地名与金陵文化》等。

南京市的开发与更新十分迅速,城市的景观风貌日新月异,不少街角巷道已经失去了原来面貌,也有部分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景点房区仍旧通过修复和完善来复制维持当时的样貌。唯一难以被覆盖抹灭的是每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研究南京市地名用字及其规范化是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探索一些从外在视觉难以深挖的特殊历史意义和文化故事 希望能够为城市特色文化景观的综合保护提供一条思路,并从中发掘出城市最有特质的一些东西。景观地名原本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地名学中的一个定义,它原本指区域之内的所有地名的结合。关于城市地名用字的研究不仅仅要从纸上字面的记录入手,更要注重实地调查和采访研究方面,争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景观地貌变化和地名变化,使得研究数据更加准确真实,将原本仅停留在纸面上的语言学研究加入了景观实体风貌的解读和分类,应用于具体的城市景观研究当中。

任晓燕的《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最为具体,从语言文化学角度阐述南京地名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南京地名与民俗、文化心理;南京地名与宗教信仰;南京地名与古代科举文化;南京地名与封建官府衙门、驻军营卫;南京地名与工商业;南京地名与历史人物、普通百姓。主要从龙凤图腾、言语禁忌两个方面阐述南京地名中含有龙凤字眼和避讳文化心理。分析了南京地名中显现的祖先崇拜、君师崇拜、妈祖崇拜、道教崇拜、佛教崇拜。进一步阐释古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的内涵,并从文科举和武科举两个方面分析南京地名反映出来的古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分别从官府衙门、驻军营卫、军需物资、军事工程、战事传说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南京地名的特色。主要阐述南京古代工商业的概况和特色,将所有与工商业有关的南京地名按照工商业的特点进行分类分析。

在沈意如的《南京街巷名称的语言和文化分析》中对收集到的南京的街巷名称进行统计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南京街巷名称的共时特点、历时演变及其与南京地域文化的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南京的街巷名称展开考察,分别得出了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从历时的角度对南京街巷名称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对新旧街巷名称进行对比分析。

城市地名作为城市物质空间的代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张超亚调查南京市中消失的道路地名主要集中在“老城南”地区,新增城市道路地名集中在秦淮区的西北部以及河西新城地区,呈现团块状分布;城市道路地名主要类型由反映典故故事、建筑和经济活动等,演变为以反映居民区和山水地物最多,各类型城市道路地名的比重变化较为显著。笔者以大量的数据统计为事实基础,分析认为城市道路演变过程受到权力主导。

地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通名与专名;地名又有有偿地名和无偿地名之别,有城区地名和郊区地名、主城区及副城区和镇区等的区别。城市地名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又由于不同层次的地名管理条例、办法等过于原则和抽象,所以应在深入研究城市地名发展的特征、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地名的“规范化研究”,即根据城市不同片区发展历史、自然人文特征、地名传承等因素进行城市地名区划,各区确定地名专名的命名主题或构成基本语词 ,今后该区域内如道路、居住区等重要地名均围绕这一特色或主题展开。这点在范今朝、黄吉燕的《城市地名规划及命名规则》中有详细体现。

针对一些地名中的异体字、繁体字及生僻字的改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使人们能 对地名标准化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能够对地名这一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在规范工作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地名是以语言文字区分各个地域的专门标志,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但其又不仅仅是一般性的词语它承载着更多的文化、社会、历史及地域因素。很多地区的地名存在大量的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以及方言用字。异体字的概念并没有具体严格的定义,而是根据当时的文字改革而变化,大多数注重实用性而忽视了理论性,标准范围过于宽泛,因此很多地名的用字并不规范。1956年国务院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至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国很多繁体字与生僻字都进行了简化,许多地名用字被大面积简化。虽然在书写读音方面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很多地名专用文字的特殊含义和本义被湮灭,暗藏在地名中的历史文化脉络也被切断,无法供后人了解和学习传承。这个要点在张谦的《浅谈汉字规范中地名用字规范的一些问题》中均有提及。

在地名用字的规范化研究中,针对南京市部分地名用字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实地探究考察的基础之上,根据地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认真溯源找出其特殊性,以免产生一些歧义。地名的标准化,无论是命名取义,还是用字和读音,都主要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应该遵循语言文字的科学规律,而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更不能为图工作方便省事而有意违背语言文字规律。例如陕西省的“醴泉县”,1964 年被更改为“礼泉县”,就欠妥当。“醴”为甜酒,“醴泉”指“甘甜如醴之泉”,《尚书·中候》云 :“醴泉出山。”这应该就是“醴泉县”命名取义的理据。一旦改为“礼泉”,其地出“甘甜如醴之泉”这种既能揭示地理特点又能让人产生美好联想的命名之义就失去了。地名的用字和读音要受到理据性原则的约束,即某个地名读什么音、用什么字,要根据命名取义来确定,做到形音义统一。地名大都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有语言和文字本身的发展演变,致使同一地名产生用字和读音的种种歧异;也难免口耳失真、望文生义、见字猜音或依音借字,从而造成种种错误。地名要标准化,必须对这些歧异和错误加以规范,包括构词规范、用字规范和读音规范。汉语的词义系统和汉字的构形系统、职能系统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一个封闭的固定的模式可供参照,规范时只能依据构词法和汉字形义联系的基本规则来权衡取舍。李运富在《试论地名标准化“语文标准”的原则问题》中提到:地名中存在大量的方言读音和古读音,这些读音大都是历史音变造成的,不能算错误。但在普通话有相应异读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一般都应该取相应的普通话读音为规范读音。地名的语文标准具有自身的特殊要求,其组词习惯、用字和读音的规范等,都不宜生搬硬套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因为地名具有语言含义和实际所指双重内容,其语言含义往往跟通用语言文字相应,其文字选用方面更有待规范化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