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the Multi-modal Perspective文献综述

 2022-05-29 22:59:57

文献综述

  1.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单一的模态很难直观地传达出一些信息,课堂中亦是如此。不同模态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英语的听力教学中,是以听觉模态为唯一模态的,这种呆板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效率、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如今,在英语听力教学的实施中,要注重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打造充满活力和高效的英语听力学习课堂。

  1. 研究背景

2.1 多模态的起源和定义

关于多模态,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是R. Barthes, 在他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990年以来,多模态仅用于语言学理论分析,对于其他的学科应用甚少,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多模态研究的深入,多模态逐渐从简单的图像,手势等非语言的符号的语言学分析转向由多模态领导的跨学科的分析及实证研究。国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关注始于2003年李战子发表的论文《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该文指出了多模态理论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典修辞学最早体现了多模态思想,主要是研究声音、手势等表达方式,以满足人们对演讲的需要。朱永生(2007)认为模态是人们沟通所需的媒介及途径,如语言、视频、图像等多元化的符号。

2.2 国外研究

西方多模态教学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 快速发展于21世纪初, 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1994年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多元识读”这个概念 (New London Group, 1996),开创了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研究的先河。国外研究者Lambert等 (1981) 通过实验发现, 使用母语配音与二语字幕被试组的听力材料理解得分最高, 使用二语配音与二语字幕被试组的得分次之, 二语配音与母语字幕模式无助于被试的听力理解。Weinberg (2002) 以法语听力课程为例, 分析了多模态听力教学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调查了学生对多模态听力教学的满意度, 发现学生对于新教学模式充满兴趣并乐于接受。国外学者Guichon和Mclornan (2008) 通过实验证明了多模态组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料。Jewitt认为多模态是两者或两者以上表达和交际模式的结合,例如姿态、音乐、手势、书写或这些元素新型的建构方式。

2.3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龙宇飞和赵璞 (2009) 通过实验研究了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作用对听力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模态与元认知策略之间相结合比单独的元认知策略及多模态更能促进听力理解。刘晓杰 (2011) 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听力教学方法更有效, 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不同水平学生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尤其有利于高水平学生听力成绩提高。李欣等 (2012) 对多模态自主听力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多元识读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