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大观园的美凝结了北方皇家园林的富丽华美与南方私家园林的典雅巧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在不同方面的研究探讨。国外研究者对《红楼梦》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编译层面上,对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及植物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大观园的造园技法与植物造景都进行了研究,但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1.《红楼梦》大观园植物与植物景观
大观园虽然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纸上园林”,但是在众多读者心目中,其园林景观丝毫不逊色于现实中的任何一座园林。大观园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其植物景观更是令人心向神往,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从而进行研究和品读。有学者通过分析大观园中不同人物居住的院落植物景观,对大观园的植物配置以及植物与人物的联系进行了归纳整理,并总结出大观园植物造景的主要特色(邵峰等,2008)。傅丽玲在对大观园的植物种类进行粗略统计的前提下,对大观园里一些主要景点如潇湘馆、栊翠庵等进行了植物与景观环境的推敲,对当今园林建设中花草树木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傅丽玲,2013)。陈旦妮等对大观园植物造景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引入GIS信息技术对大观园的观赏植物进行空间定位与可视化分析,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陈旦妮等,2016)。陈意微和袁晓梅在结合了传统香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大观园在主要香景植物和审美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就嗅觉感知审美意趣这两个方面作出解读(陈意微和袁晓梅,2016)。罗佳晨在对红楼梦的乡土景观研究中,对大观园植物四季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大观园主要院落的植物配置作出了探究和品读,并将小说中的大观园植物与上海、北京两座大观园的植物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其中不同的特色(罗佳晨,2018)。季璐璐通过对《红楼梦》大观园相关的绘画作品、影视剧照等进行对比以窥探大观园园林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情感表达(季璐璐,2019)。台湾学者潘富俊先生在《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红楼梦植物图鉴》一书中,详细整理了《红楼梦》中不同品类功能的植物,首次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了研究分析(潘富俊,2019)。
2.《红楼梦》大观园的植物文化意象
在《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这一诠释《红楼梦》植物及植物文化的专著中,刘世彪对《红楼梦》中的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并对部分植物加以考证,同时简要分析了大观园中植物造景及其特点,另外还诠释了《红楼梦》中不同女子的花名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关系(刘世彪,2011)。刘世彪总结出《红楼梦》中的植物特点之一就是种类丰富,第二个特点则是植物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植物特点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值得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探究解析(刘世彪,2013)。刘霜对《红楼梦》中“以花喻人”产生的文学渊源及时代风气进行了分析,探讨花喻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刘霜,2017)。崔欣欣对《红楼梦》中花文化的表现进行梳理,对花卉的象征文化进行了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两个方面的阐述,最后对《红楼梦》中的花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崔欣欣,2017)。喻晓玲在对《红楼梦》花草描写进行数量统计的前提下,对《红楼梦》花草意象的文学象征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花草意象的艺术功能进行梳理总结(喻晓玲,2018)。郑秀琴结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探索,对《红楼梦》里的植物世界与情感世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对不同植物的文化意象再度进行梳理与解读(郑秀琴,2019)。
3.《红楼梦》大观园的造园艺术
汪洋通过对《红楼梦》中古典园林的元素及组织等进行分析,从而解读曹雪芹的造园思想,同时对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手法进行深入探究(汪洋,2008)。刘晓东和赵东霞通过研究《红楼梦》大观园的植物景观,围绕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植物造景手法的运用以及大观园植物配植在空间环境氛围营造方面起到的作用(刘晓东和赵东霞,2013)。郭彤根据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异同之处,总结出大观园的空间营造手法主要为因小见大、巧于因借、因地制宜以及虚实相间这四个方面(郭彤,2014)。
综上,许多学者对《红楼梦》大观园的植物景观及植物文化的研究都有涉及到,并且对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也进行了分析探究,但是在结合植物景观对当时社会植物文化及审美习惯的研究还比较少,对于花卉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停留在植物本身的文化意象中,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去探索,故本研究将结合前面学者的研究,再次对《红楼梦》大观园的植物景观与植物文化进行发掘探析,力求透过大观园的植物景观去窥探当时社会的花卉文化观念以及审美意趣。
资料编号:[24794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