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型乡村邻里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邻里公共空间是乡村空间的核心组成,是村民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乡村建设与发展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乡村邻里公共空间的营造也处在被忽视的位置。而且现在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乡村人口大量流失,所以建立宜居型的乡村邻里公共空间对于缓解现在存在的城市与乡村的问题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的增强乡村的活力实现下昂村内生活的和谐。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分布地带广袤,它作为农业活动的聚居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休憩场所的要求越来越多,所以分布广泛的乡村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对人们也越来越重要,各个行业开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在党中央十八大之后,美丽乡村建设在整个中国掀起一番热潮。乡村邻里公共空间的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乡村邻里公共空间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整体环境、乡村文化传承以及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随着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布,建设美丽乡村以及改善人居环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乡村邻里公共空间它作为乡村空间的核心,既汇聚了村民日常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同时又是村民参与乡村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它应该是乡村中特色最明显以及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乡村的活力,改善乡村的问题以及进行乡村文化的传承。所以研究宜居型的乡村邻里公共空间既符合国家的要求,也能够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又能够改善各种乡村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能使得乡村文化特点得以传承下去。
- 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加大,导致乡村人口不断地往城市涌入。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所以农村日益趋向萧条与衰败。
乡村地区的用地较多并且类型多样,但是如今对于乡村空间的整和与改造还比较少,这使得整个乡村看起来就像像团在一起的毛线;乡村中闲散的空地也分布在各个地方,比如“生产田间附近的平台,田间道路相交的场地,村口的休息处,和房屋之间或房屋与耕地之间的场地”这些空闲场地没有得到系统的设计与改造,使得整个乡村空间没有秩序和规律,缺乏乡村的核心点;乡村的闲散场地,大多都是单纯的平地或坡地,间植杂草,没有任何的设施以及合理的场地能够供村民进行休憩娱乐交流的活动,功能比较单一,这使得大多数村民想休憩却无场地和设施休憩。如今现有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大部分都是根据政府部门的意见要求,很少有由村民投票建议决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很多统治者为了盲目的追求乡村经济效益,忽略掉了乡村本身的特点与文化。按照与城市相类似的类型来进行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没有考虑到因地制宜与文化的传承,利用乡村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也有些地区追求公共空间营造的时尚,把城市生活公共空间的的角度用到乡村的公共空间营造上,这种脱离了村民真正需求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并不能最大程度的让村民使用。
- 研究的现状
由于营造乡村邻里公共空间对于许多方面的重要性,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邻里公共空间进行了研究,由于他们分析的方面不同,看待的角度各异,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国外对于公共邻里空间的研究相对较早,关于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规范和成熟”。公共空间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他将公共领域定义为社会生活当中其间能够形成公共舆论一类的事物的一个领域,强调公共领域的沟通与传播功能。“1958年美国德裔学者汉娜.阿伦特在其著作《The Human Condition》中解释了公共性的本源及天性,并指出公共领域是公共活动的载体”。“1962年,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就关于公共性和交往理论的研究,出版了影响深远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详细论述了公共领域的来龙去脉,其核心观点就是公共性是一个由个人的集合组成的组成的公共领域,是需要公众参与才能实现的交往的环境,后来由尤尔根·哈贝马斯又在美国徳裔学者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代表型公共领域”、“文学型公共领域”、“政治型公共领域”等三种不同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公共领域理论边界”。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