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城市出现了人口减少、经济下滑的收缩现象,收缩城市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和区域发展研究的热点。这些城市人口不断向外流失,经济衰退,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工业和商住设施被大量废弃。但是在这些衰退的城市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甚至重获新生的案例。这种现象促使城市研究者们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的过程及政府对城市经济衰退、人口减少所应做出的政策响应。
1国外相关研究
1.1研究溯源与现状
国外收缩城市研究来源于20世纪中期的人口流失(depopulation)与城市衰退(urban decay/urban decline)研究,1988年由德国学者Hauml;uszlig;ermann and Siebel正式提出收缩城市“Schrumpfende Stauml;dte”术语[1]。收缩城市研究开始进入学界视野。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将各个国家长期经历了相当长的人口损失的城市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现状:国外收缩城市研究处于加速增长阶段,近年来已成为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从研究方向来看,国外对于收缩城市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规划领域,还泛存在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从国家来看,目前美国、德国、英国是主要研究国家,欧洲是收缩城市的研究根据地,日本、中国近些年也加入了收缩城市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的收缩城市研究主要从收缩城市的识别、收缩度与收缩进程、表现特征、影响和规划对策这五个方面展开。
1.2收缩城市定义及内涵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收缩城市”的概念形成统一表述,在具体的界定尺度和范围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普遍认为人口减少是基本内涵。Oswalt和Rieniets提出的判断依据是城镇暂时或永久失去大量居民,人口流失数量占总人口10%以上或年均人口流失率大于1%[3]。Wiechman对收缩城市的定义为:人口总量在1万人以上的人口密集区,由于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致使人口持续流失且超过2年以上[4]。Ellis Delken研究了德国收缩城市,其中人口增加3%为增长城市,人口变化幅度为-2.99%~2.99%是稳定城市,人口减少3%则是收缩城市[5]。Turok和Mykhnenko认为城市人口变化率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则可称之为收缩。Sousa指出收缩城市在表征上应是空间上的收缩,形成原因可能会不同。Martinez和Fernandez则表示收缩城市是指经历了结构性危机的地区,往往伴随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等问题(包括城市、城区、都市区或城镇)[6]。Pallagst认为现如今的收缩城市是现象更加多维,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区域、都市区或城市某些地区的发展。
1.3特征
收缩城市的主要特征为废弃或空置的住房、商业区、基础设施等物质性衰退。房屋空置是收缩城市引发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现象,一般而言,房屋空置意味着人口减少与城市收缩。国外收缩城市在持续人口外迁过程中,内城衰落及房屋空置反映城市在“真实”地收缩。与房屋空置相伴随的是不断衰退及大量闲置的社会基础设施。人口流失直接导致基础设施的闲置、衰退,从而引发更多人口的迁出,两者间互为因果、循环往复,形成“恶性循环”的作用机制。西方国家按照收缩的空间分布将收缩城市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欧洲收缩城市为代表的“穿孔”(perforated)型城市[7]。其特点为人口收缩发生在城市的各个地区,空置建筑、用地与正在使用的建筑、用地相互混合在一起,城市肌理杂糅[8]。;另一类则是以北美收缩城市为代表的“圈饼”(doughnut)型城市[9]。其特点为内城人口大量外迁导致内城闲置用房增多,城郊人口保持稳定或增加态势,这种内城空心化趋势伴随种族问题而愈发明显[10]。当然,上述归纳也存在一些例外,如东京都市圈面临着郊区人口的减少而中心城区人口的再聚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