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形态的气候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022-06-23 20:18:10

“民居形态的气候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对城市国内外学者在民居形态、城市气候因素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述,系统的总结在空间维度下城市气候因素对于民居形态造成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气候因素;空间维度;民居形态;气候带分类

对于民居形态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最主要简述气候因素对于不同地域之间多个城市的民居形态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气候因素对于民居形态的影响。

1 国内外对于民居形态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1.1 国内学者对于民居形态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在中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民居定义为“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今天,中国建筑界的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不同意将民居的概念仅局限于住宅,而是认为它的内涵应该扩大到城镇和村落中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建筑,甚至是聚落本身。大体而言,“民居”被界定为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1]。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1934 年,龙庆忠教授发表了《穴居杂考》一文[2] 。1935 年,林徽因、梁思成教授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对山西民居进行介绍,专门提到“民居”一词[3]。此后,刘敦桢教授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1941 年)[4],刘致平教授的《云南一颗印》(1944 年)等的陆续发表,表明民居研究已得到了一定的关注[5]。刘敦桢教授在十多年考察调查的基础上,出版著作《中国住宅概说》(1957 年)[6],系统论述了明清住宅类型,将其分为九类,这本书的出版奠定了民居在建筑学中的地位,使民居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林其标教授所著的《亚热带建筑:气候·环境·建筑》一书针对亚热带气候类型下建筑设计结合气候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董卫、王建国教授于 1999 年出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一书中对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气候地区城市与建筑设计的要点做了概括性论述和研究[6]。从国内研究生论文选题来看,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榆林沙地区域的绿色建筑模式研究》、《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厦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筑经验及启示》。相关的博士论文有:《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研究及实践》[7]。这些资料对于本文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国外学者对于民居形态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国外建筑师大多很早就将气候视为重要条件,开始着手研究气候建筑,在20世纪中叶就提出了“没有气候就没有建筑”的说法。1973年和1976年爆发的能源危机,更是将“绿色设计”的理念推广到建筑思潮中。1993年,美国出版《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提出针对当地气候,采用被动式策略,利用可再生资源。奥戈雅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观》中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明显影响后来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的方向。如德国适应气候的节能研究、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探索的本土特色建筑、印度建筑师柯里亚提出的“形式追随气候”的观念、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生物气候摩天楼等。1964 年,美国建筑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纽约举办了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随后出版了同名著作,该书是一本展览图集,并配以图片说明[8]。这本书让建筑学界重新认识乡土建筑,是乡土建筑研究的开始。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说:“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问世,在建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已被忽略的乡土建筑重新被发掘出来。这些乡土建筑的特色是建立在地区的气候、技术、文化及与此相关联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bdquo;bdquo;本应成为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对象。[9]”此后,建筑学者逐渐开展对全球乡土建筑的研究,如,美国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在调查了非洲、亚洲和澳洲土著民居的基础上,出版了《宅形与文化》、《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等一系列著作[10]。1997 年,著名建筑师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主编的《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综合研究了世界各地的乡土建筑,对乡土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严谨的定义,提供了从多视角、多领域对乡土建筑进行研究的良好参考,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此外,还有许多建筑师在乡土建筑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塞(Hassan Fathy)、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rea)等。民居大概是建筑学里使用最多却又最少达成共识的术语之一了[11]。从历史上看,民居几乎从来都是作为和“建筑”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建筑'是“伟大的”、“精致的”、“纪念性的”、“大师杰作的”;是营造的艺术与科学,且隐含着由特定价值观所支配的美学品位。而民居则被排除在所谓的艺术网络之中,通常被定义为“本土的”、“自发的”、由本地居民参与的适应自然环境和基本功能的营造。20 世纪 80 年代,加拿大学者 Michael 从聚落的形态、选址、起源、功能个方面对乡土聚落的类型学进行阐述[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