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Mental Situation in Humboldt’s Gift from the Aspect of Consumerism文献综述

 2022-06-23 20:25:55

文献综述

  1. 引言

索尔·贝娄(Saul Bellow, 1915-2005), 是一位美国犹太文学作家。1915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市郊的拉辛镇。克罗宁(Gloria L. Cronin) 认为,“贝娄在战后美国的文学地位只有本世纪初期的海明威或福克纳才能与之相比”(Cronin 1989: 1)。索尔·贝娄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洪堡的礼物》(Humboldtrsquo;s Gift, 1975) 在1976年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文学奖。1941到2005年间,索尔·贝娄有九部长篇小说出版,包括《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 1944),《受害者》(The Victim, 1947), 《雨王汉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 1959)等。《洪堡的礼物》可以说是其小说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洪堡的礼物》进行了解读,最终得出各有特色的见解。本文另辟蹊径,将从消费主义视角解读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2. 研究概况

2.1 国外研究状况

《洪堡的礼物》在19世纪70年代获得两大重要奖项,研究的热度一直很高,视角和重点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有关这本小说主题分析和叙事策略的研究较多。丹尼尔·哥尔登(Daniel Golden)将《洪堡的礼物》归类为以朝圣的智慧为特色的懊悔小说。戈尔登认为贝洛维安英雄的财务危机会引起迷茫、愧疚和自责。鲁斯·罗森伯格(Ruth Rosenberg)在《〈洪堡的礼物〉中的三种犹太叙事策略》(“Three Jewish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Humboldtrsquo;s Gift”) 中总结了意第绪故事的三种独特叙事结构:特色的叙事视角,有序的事件安排和特色的封闭模式,将其与犹太人的观点、犹太人的阴谋和犹太人的封闭对应,同主人公的忍耐与痛楚、内心独白和结论的不确定性相对应。

除了这两个观点,《洪堡的礼物》也因其深刻的意义而从其他角度得到了解释,其中以对分裂主角的写作方式最为新颖。20世纪80年代,马克·戈德曼(Mark Goldman)认为洪堡是西特林能从客观视角进行体察并反思的镜像。他认为西特林之所以能够实现现代美国艺术家注定的“殉难”,是因为他对洪堡的沉思--反思。

20世纪90年代,对《洪堡的礼物》的评论更加多元,一方面有历史继承性,一方面有批评性。迈克尔·格伦迪(Michael K. Glenday)在他的《索尔·贝娄和人文主义的衰落》(Saul Bellow and the Decline of Humanism)一书中,就西特林对抽象事物的沉溺持不同观点。格伦迪指出,西特林认为,在人类学上,这些抽象物有助于治疗现代人的精神嗜睡,有助于培养自由,有助于使人们的思想不受一个教条或一门思想的束缚。西特林在这个物理世界做出的调和(完全沉溺于抽象世界)具有三个内涵:第一,人们不再自愿认同这个物化的社会;第二,西特林不再认同科学主义(作为思想)的主要影响力,因为它使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作家在精神上昏昏欲睡。因此,他们不能也不会再发展对生活的整体看法;第三,强调记忆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献,不难发现对于社会物化以及主人公在物化社会和金钱化社会下的精神世界的思考在许多论文和评论中都多多少少有所体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