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复原——以衡山草堂为例 文献综述
1 前言
近些年来,因为国内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建筑功能的变化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建筑师都一致认为建筑界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因而,回过头来研究历史的风气便显得十分淡薄了。但是有一种倾向却是发人深思的,即对古典园林的研究不仅经久不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有愈来愈旺的趋势。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缺失具有迷人的魅力。不论是谁,只要身历其境都能或多或少地为其所感染,尤其是对于从事相关专业和研究相关专业的人更能被其感染。[[1]]
周维权先生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全面的地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指出:如果对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发展规律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了解,那么在创造新园林的过程中就可以较为自觉地把握传统及其与创新的源流关系,明确哪些应该扬弃否定、哪些能够继承发展,从而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2]]
当代建筑师和学者的重视,不仅证明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的地位而且说明中国园林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建筑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次课题的旨在以衡山草堂为例,收集史料和图集,探究造园者的内心,结合原本的园林设计和现今的造园新需求,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之复原,并对衡山草堂进行一次复原设计。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国内有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复原的研究非常多,将古典园林成功复原的案例也有很多,例如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南京愚园等。最具本次课题值得借鉴的是周向频和麦璐茵研究的《近代上海张园林空间复原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知:张园是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经营性私园,他们通过分析张园相关文字资料提炼空间信息、从城市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比对历史照片和绘画的形象,分别针对1885及1907年2个时间节点考证复原张园的空间并绘制复原想象平面图。从园林空间与建造的角度去解读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思想的交替,探索张园园林空间与人、社会的关系,发掘张园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而衡山草堂也无具体的遗址可供调研和复原,也无具体的图纸可参照,只能通过整理寻找当时的史料、名人日记模拟出大致的规划,再加以创新设计使之符合现今大众的使用需求,从而发扬中国古典历史文化。[[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