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美国白蛾滞育与非滞育蛹能量贮藏模式差异
1.引言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灯蛾科Arctiidae,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有刺亚纲,白蛾属蛾类,是白色蛾子。多数植物上都有寄生,危害最多在杨树、桑树上、白蛾产卵量较大、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白蛾成虫有“趋光”、“趋味”、“喜食”3个特性,对气味极为敏感,对腥、香、臭味最为敏感,白蛾危害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被被列为国际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广泛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等北美国家与地区,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白蛾从北美随军用物资调运传播到欧洲,1945年首先在亚洲的东京被发现,然后传入到朝鲜半岛,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季荣等,2003)。如今在我国的吉林、北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11个省558个县区都有发现,2016年越过长江蔓延到了南京市的鼓楼、栖霞等地区(国家林业局公告2017年第2号),并且呈进一步向南扩散的趋势。白蛾在扩散中不断面临越冬期间温度升高的压力,通过对白蛾滞育与非滞育蛹应对冬季气温升高能量贮藏模式差异,对入侵性害虫与扩散适应性强的昆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预测其扩散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昆虫滞育
2.1滞育简介
滞育是昆虫在生长发育或繁殖过程中为度过不良环境,通过自身的内分泌调控而产生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这是一种昆虫适应环境的方法,滞育可以增强昆虫在自然逆境条件下的存活率,还能让昆虫的发育期和昆虫取食和繁殖的时机相协调,保证了昆虫面对不良环境也可以延续生存发育(Posledovich et al., 2015)。滞育又可以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种类型,其中专性滞育又被统称为确定性滞育,发生专性滞育的昆虫严格上是为一年仅发生1代,并且它们的滞育世代和虫态也是固定的,不管面临的外界环境如何,都会按一定的时间进入滞育,并且拥有稳定的遗传性,例如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 Butler在幼虫期进行越夏滞育,在一年中仅发生1代(薛芳森等,1990)。人们又将兼性滞育称为任意性滞育,任意性滞育一般是多化性昆虫,虽然期滞育的虫态相对较为固定,但其世代又不确定,例如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张珺等,2005)、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uml;bner(李超和谢宝瑜,1981)等。Danks(1987)认为滞育是昆虫由直接发育的过程中进入另一种深层次的新陈代谢中断的发育停滞的过程,在昆虫生长中感受到不利因素之前就已经进入滞育了。滞育通常由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共同调控,会有物种特异性,滞育可以发生在昆虫生长的任何一时期,主要为了昆虫可以顺利的渡过不利环境,可以维持种群正常生长以及个体的生存,能够维护种群发育间的统一,从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滞育又可以称为昆虫的生存技能是其长期适应不良自然环境而获得的本能(Taube et al., 1986)。通过进行大量的研究显示,滞育不是昆虫静态发育停止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滞育发育过程(Hodek, 1996)。
2.2 滞育的诱导
当昆虫进入滞育状态,如果不使用特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即使给它最适的环境也不会继续生长发育(王小平等,2006)。可以通过改变光周期、温度、湿度、密度、食料等一些外在的环境因子来维持和解除昆虫的滞育(赖锡婷等,2008; Jiang et al., 2010)。美国白蛾滞育期大多发生在蛹期,其敏感虫态是幼虫的 1~3龄阶段,美国白蛾滞育的主要诱因是短光周期和低温两个因素(薛芳森等,2001)。将白蛾幼虫放在温度为20 ℃但不同的光照时间下进行处理得出的结果显示当光照时间大于15 h时,所有的幼虫都不会发生滞育;而当光照时间为14 h时,所有的幼虫都发生滞育。在日本地区的美国白蛾对光周期和温度的反应又有很大的不同,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临界光周期越长,日本南部的白蛾临界光周期要比北部种群要短(Gomi, 1990)。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