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体重和体型的地理变异
文献综述
1 内容简介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灯蛾科白蛾属昆虫,以幼虫为害多种林木和果树,由于其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成为世界性检疫害虫[1]。该虫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洲和加拿大南部。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美国白蛾,随后美国40个州相继发生虫灾,墨西哥有1个州发生。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白蛾通过人类活动和运载工具传到了欧洲和亚洲,并于1961年传入朝鲜,1979年传入中国[1]。
我国是一个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大国,外来入侵昆虫对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美国白蛾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其取食量大,为害严重时能将寄主植物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树皮,从而削弱了树木的抗害、抗逆能力,严重影响着树木的正常生长。该虫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还会侵入农田,危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减收,甚至绝产,被称为“无烟的火灾”。
本实验通过采集野外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的美国白蛾标本,带回实验室内,收集不同地理种群卵、蛹、成虫个体大小与体重数据,来比较分析随着纬度变化时,美国白蛾卵、蛹和成虫个体大小与重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无污染有效防治美国白蛾提供一些基础研究参考。
2 昆虫体重与体型的地理变异
体重和体型是昆虫的基本形态特性,它会影响到昆虫几乎所有的生理和生活史特性,如昆虫的竞争、迁飞能力、寿命、后代的体型、数量等。同种昆虫不同地理种群在体型上常表现出明显的渐变,导致这些渐变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寄主植物、种群密度等,并且多种环境因素常常会同时对昆虫种群内个体体型产生影响。雌雄个体的体型存在差异,称性体型二型性,这一特性也显示了地理差异[2]。
1847年,德国科学家贝格曼(Bergmann)首次在恒温动物中发现一个体型随纬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则,称为贝格曼法则,即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后来这一法则在变温动物中也被发现。然而,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很多无脊椎动物的体型表现为反贝格曼法则,在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地方的动物体型更小。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