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背景
由于我国的快速城市化,造成城市系统多元,城市灾害种类也更加多元。城镇化引起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大自然的敏感度提升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建筑及基础设施老化带来的人为伤害等影响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而居住区作为人口集中、活动频繁的聚集地,亦成为各种灾害的易发地。基于此,韧性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为实现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正常运行提供了基础。
“韧性”一词起源于物理学,1973年,“生态系统韧性”概念在美国生态学教授霍林《生态系统韧性和稳定性》一书中首先被提出,后来众多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城市规划领域,融合社会、管理、经济等内容,从而出现“韧性城市”概念[1]。
不同研究领域范围对韧性概念的定义有所不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灾害频发等问题亟待解决。韧性理论以解决各种自然、人工灾害为核心,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策略,也提供了一个理解城市作为主体,应对各种灾害的视角[2]。城市的韧性来自于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建筑、道路等公共设施,通讯、电力、燃气能源设施,以及政府、社区、各人民等的相互配合。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本文参考了周阳月、王峤、曾坚、臧鑫宇、Herveacute; Pieacute;gay等人的研究分析,文章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对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自然及人为灾害、可控及不可控灾害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城市居住组团综合防灾发展现状,观察居住区内部防灾设施,如消防系统、抗震系统、防洪系统、生命线系统等,分析其环境脆弱性,找出居住区综合防灾相关的管理韧性、经济韧性、自然韧性、社会韧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验证评价研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2.1国内研究综述
2.1.1理论及各要素角度对的综合防灾的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