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引言
人口迁移是人类生存繁衍时自发的一种社会现象,自古至今从未间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由经济因素导致的向海性和由国家政策导致的向边疆性。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亿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亿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亿人,增长82.89%。因此,掌握人口迁移的数据量和流动方向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客观评价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的影响,并追求效应最大化,有必要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减少负面效应。
2 省际人口迁移研究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居住位置发生跨越某一地区界线的空间移动过程[1],而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域为人口迁移提供基础环境条件,国家政策为人口迁移提供辅助条件[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根本刺激条件。目前传统人口迁移研究主要是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法,研究人口迁移中的各个内在基本要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整个人口迁移过程的影响[3]。
闫庆武等利用全国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传统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将全国分为七大地理区,并研究华东地区对港澳台及海外华侨的人才吸引,发现1985-2010年间,我国人口迁移流的区域联系强度极化分布,人口迁移活跃度呈现东强西弱,南大北小的格局[1];李玲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的人口迁移、流动量的变化,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其所导致的迁移选择和迁移方式,并研究迁移人口对迁出地、迁入地城市经济活动的影响,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城市居民就业空间竞争力的建议[4];王桂新等根据罗杰斯年龄-迁移率模型,研究分析长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省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表现出更强的社会性,而珠三角地区则表现出更强的经济性[5];宗钰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迁出地、迁入地、流动空间距离、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人口的流动性迅速变强,在年龄方面,流动人口年龄集中于15-49岁,其中20-24岁青壮年最多;在性别方面,男性流动人员多于女性流动人口[6]。
3 省际人口迁移空间自相关研究
空间自相关是地统计的基础,为度量地理空间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提供有效的统计分析手段[7]。Tobler提出的“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东西与别的东西之间都是相互相关的,但近处的东西比远处的东西相关性更强。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对于基尼指数、洛伦斯曲线等传统指标,更能表现人口分布集散状况,更好揭示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空间相互性。
吴珣等考虑到不同空间邻域对自相关分析结果的影响,根据距离阈值和邻接关系定义了八种空间权重,包括基于固定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基于K-最近邻矩阵、基于邻接关系权重矩阵和基于通行时间权重矩阵(高铁2小时可达性空间权重),发现在不同空间邻域下,中国省域人口密度分布在全局上呈现空间正自相关,但水平不均匀[7];于文丽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Moranrsquo;s I分析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自相关现象,包括全国各省迁出流和迁入流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的迁入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四川省、江西省、安徽省等迁出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迁入流的高值聚集中心多位于迁入地及其周围地区,迁出流的高值聚集中心位于离迁出地较近的人口吸引地[8];王亚平等构建OD模型,选择目的地网络权重矩阵、迁出地网络权重矩阵和迁移流网络权重矩阵,并得到3种具体的空间OD模型,综合3种模型空间滞后得到新模型和重力模型对选取的变量进行估计,发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存在显著的网络自相关效应[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