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目的及意义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杉科杉木属的一种常绿乔木,裸子植物,是中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树种。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氮素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当植物缺氮时,植物叶片会发黄,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当氮适量时,能促进植物生长并使植物叶片呈暗绿色[1]。氮素对于植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多过少都不可行,所以我们要对土壤的氮素分布加以研究,希望及时了解土地氮素分布,对土地状况实时掌握。
中国大量使用化肥,很多有不合理的情况,这导致了土壤出现养分的积累、比例失衡、次生盐渍化等现象[2]。合理使用化肥的前提是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分布能够了解,所以这次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是继C、O、H之后的第四大元素。植物主要吸收氮的方式是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源。无机氮源容易被植物吸收,但无机氮源只占土壤氮量的1%~2%[3]。
植物生长不仅依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碳骨架,还需要植物激素进行调节。氮素形态影响植物体内部分激素的合成和运输。科研人员认为氦素形态对植物叶片生长的影响不仅与细胞分裂素成分中玉米素含量有关,还与脱落酸含量有关。除此之外,也有报道称根系生长的抑制效应与不同形态氦素营养下根系生长素含量有关。已有研究证明外施生长调节物质能够显著提高春玉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促进植物体内氦素的利用;另一种可能是外施生长调节剂改变了植物体内源激素的平衡,进而对植物生长和氮素利用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4]。
我们通过对土壤样本的研究,希望能找出提高杉木林地地力的方法,改善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氮素营养物质,防止氮流失,控制源污染的发生,以达到高产高效环保的目的,为以后的防护林的建设与生态环境恢复做铺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氮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研究表明,在滨海湿地地区,土壤中的氮主要来自于动植物残肢、生物固氮,少量来源于降水,而氮的输出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植物对有效氮的吸收、反硝化作用和通过径流随水流失等过程。研究区不同灌丛下土壤盐分与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灌草群落表土层的土壤全盐与有机质、全氮之间存在倒数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地段的盐分含量较低;15~20g/kg的土壤盐分范围是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由迅速减少向缓慢减少的过渡范围[5]。
从草本群落到乔灌草群落,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均增加,整体表现为乔灌草群落gt;灌草群落gt;草本群落。0—10cm土层各形态氮素均低于10—20cm土层。硝态氮可作为土壤氮素水平的指标。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的有机氮、可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6]。
在30摄氏度下进行了56-d的潜伏期实验,研究盐度对碳和氮矿化的影响。微生物和在被遗弃至少6年的阿曼的土壤中,真菌生物量含量非常低。秸秆的应用发现微生物生物碳的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低盐的麦角甾醇中。相比之下,稻草只会在高盐度的土壤中增加麦角甾醇。秸秆堆肥联合应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秸秆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净氮固定,比低盐渍土更强,可以通过堆肥畜粪便增加盐度[7]。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